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座青山半入城


  云龙书院的前世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年,徐州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首任徐州知府李根云(直隶赵州人)开始着手准备筹建书院。雍正十三年(1735年),云龙书院正式完工,包括紫翠轩、讲堂以及两侧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诚意、致知六斋,并将整个建筑群落"缭以周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动工改扩建,至当年八月落成:有山门、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楼、宜福堂、紫翠轩等,周围还有望湖亭、可廊、四贤祠、三官庙等,可谓是"阑周匝垣墉、外廓宏敞深邃,迥异旧观"。进入民国之后,军阀混战不休,云龙书院旧址为军队占据,被任意拆毁,以至焚烧殆尽。
  云龙书院的今生
  场地概述
  云龙山位于徐州城南,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的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对照同治徐州府志中所绘的《云龙书院图》,结合云龙山的现状地形,并综合各方因素,将恢复云龙书院的场地选择在云龙山西北侧,可廊和东坡石床的台地西侧,台地相距高差8~9m。场地东西向距离约36m,高差2~5m,南北向距离约240m,高差2~3m。场地内存有大量肃静清幽的侧柏。
  设计思路
  (1)总平面设计
  为了延续徐州传统大式建筑风格,在建筑形态上云龙书院采用传统的清大式和小式结合的建筑风格,在气氛上营造古朴、安静、隐逸的氛围。依照同治徐州府志中所绘之《云龙书院图》的记载,将云龙书院的主入口面北布置,通过层层递进的院落由北向南沿轴线依次布置山门、大门、二门、穿堂、讲堂、文昌楼、紫翠轩、宜福堂等,而东西向的厢房分别布置三官庙、四贤祠及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诚意、致知等六斋。每层院落间用围墙分隔,围墙上开设随墙板门。
  山门、大门、二门、穿堂、讲堂为讲学空间。大体相似的院落布置、些许细节的差异设计,在层层相似中深入和加强;通过四层院落,将城市中的喧嚣渐渐隔离和褪去,留下的是文人习书的恬静安详。
  穿堂与讲堂间的院落是整个书院院落的重点:院落中布置了围廊和半轩,北侧是硬山的穿堂,南侧是重檐歇山的讲堂。这里是书院自有的桃源天地,是莘莘学子们参加讲习前的最后过渡。这里有代表流线的长廊,代表节点的廊轩,代表体量的讲堂和穿堂,代表空间的院落;体量和流线之间相互穿插,流线、体量围合空间,使恬静安详的情绪在此处达到最终沉淀。
  讲堂之后是二层硬山的文昌楼和一层的紫翠轩,分别是书院的藏书场所和讲学人员的办公场所。而后二层硬山的宜福堂是住宿区。因书院位于云龙山西麓半山腰处,朝北、西、南能俯瞰徐州城区,朝南甚至能遥望云龙湖。为了增强游览的层次和乐趣,在书院西侧增加了观赏的通道和平台。走在青石板路上,一边是青灰色的清水砖墙,一边是山下的城市风光,人们似乎走在了历史和现实的分界点上,文人骨子里思古忧今的情怀油然而生。
  (2)竖向设计
  场地位于云龙山体半山腰,现状地形比较复杂,书院追求古朴安静的氛围。综合考虑整个山体的土方平衡,将地形东西两侧高差平衡成相对平整的台地,使西侧的观景通道和平台与西侧坡地之间形成高约6、7m的挡墙;而南北向借助传统轴线院落场地层层抬高,将土方施工量控制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通过一定的土方整理后,书院在东西向基本没有高差,南北向从山门开始,每个院落的高差顺应地势的变化,每座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也顺应地势而定,使院落层层递进之感在高度上加强,使讲堂的地位借助地势更显崇高。
  局部高差通过山石叠放及自然堆坡,辅助植栽,丰富了书院内景观。部分游廊也顺应地势此起彼伏,活泼了院内空间。
  (3)建筑单体设计
  云龙书院的建筑均按照《清式营造则例》的相关规制来进行布置。屋面按照传统屋顶形制的等级来安排:山门、大门、二门、穿堂、紫翠轩及厢房部分的三官庙、四贤祠、六斋等一层次要建筑采用硬山屋顶,二层的文昌楼和宜福堂采用重檐硬山屋顶,而最高等级的讲堂则采用了重檐歇山屋顶,最为次要的辅助建筑采用卷棚屋顶。通过建筑间的组合,结合院落和建筑标高及层高的变化,形成了丰富的立面起伏和屋顶变化。
  配合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建筑单体均采用了青瓦层脊、清水砖墙,配刷以栗黑色油漆的木构,达到建筑外在的统一、和谐。讲堂则采用带斗拱的清大式做法,庄严古朴,充分突出其在书院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地位。
  为营造古朴安静的书院氛围,所有的建筑装饰构件均采用相对简洁的作法,例如隔扇门的花格、木砖石雕的图案均采用简洁构图的花纹。为适应后期书院的讲习、布展、接待、办公等用途,每间单体内均布置了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预留空调孔洞等,充分满足现代化生活的使用要求。
  云龙书院的铺装均采用古朴简单的青石简铺,偶尔配合青石碎拼和青砖铺地,营造出古朴安静的氛围。部分区域或保留原有的山石,将围墙横跨其上,或保留原有的侧柏,建筑掩映其中,使云龙书院和云龙山尽可能融合在一起。
  云龙书院植被多选用高雅挺拔的松、柏、竹,偶尔点缀清新脱俗的桂花等花树,营造出简洁、大方、古朴的氛围,同时在周围堆砌的山石缝中植入野花野草,使故居充分融入到山体之中,体现文人隐逸之风。
  建造
  正如前文所述,本项目场地内的高差比较大,同时地表以下均为大块的山石。在平衡高差时,东侧高处的岩石需要爆破,西侧低处需要砌筑挡土墙。为了节约工程造价,充分利用现场高处爆破出的岩石,在低处堆砌成毛石挡土墙,一举两得。在不影响场地设计标高和施工的地方,尽量保留原始山体岩石和乔木,使其与书院充分融合在一起。
  在施工中,充分利用传统木构建筑的"标准化设计、预制化构件、装配式施工"的特点,基础工作完成后,在现场尽可能地展开施工面,缩短施工周期。同时为了达到古朴安静的效果,在施工前期就尽可能地搜集了老青石、旧砖、旧青瓦以及一些老的门枕、门栓石等装饰性构件。施工时,将老青石贴砌于建筑基座的外表面,旧青瓦用于屋面。既充分回收、利用了老旧材料,又达到了预期的建成效果。
  云龙书院的未来
  云龙书院建成后,为云龙山景区又增添了一处人文和建筑景观的亮点,为徐州的文化传承增添了建筑载体,为传统文化的讲习之风提供庇所,充分展示了"一座青山半入城"的恬静意境。
  古朴、端庄、安静的云龙书院背靠着郁郁葱葱的云龙山,伴随着黄茅岗的淙淙水声,招呼着放鹤亭,回眸一望,满目青山。
网站目录投稿: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