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走班制"无疑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一剂良方。正因如此,"走班制"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推崇的教学新模式,"行政班+兴趣班""必修课+选修课"等模式在多地崭露头角。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义。"走班制"为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类型的课程,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值得倡导和鼓励。但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实际效果还依赖于理念变更、配套管理、师资力量、硬件支撑等具体因素,不能简单化奉行"一走就灵"。 首先,要正确处理班级授课制与"走班制"的关系。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应该互为补充,而不能喜新厌旧,不能为凸显"走班制"而冷落传统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固然有其弊端,但是作为一种经过长期实践的成熟模式,具有"走班制"不具备的优点,比如,体现传统教育文化,除了高效地解决共性知识传授外,还能较好地实现集体育人功能。推行"走班制"要避免过于追求个性教育而忽略共性教育,应该运用统筹思维,兼取两者之长,使之相得益彰。 其次,要打好"走班"组织管理制度基础。"走班制"不是单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颠覆性改变,如果没有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当务之急,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班级管理制度,防止因学生走班导致管理疏松,出现管理混乱无序的现象。由于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还应建立完善的选课指导制度和调整预案,既选之有据,又调之有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 再者,要跟进课程设置和师资能力建设。课程是"走班制"的前提,在落实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差异,提供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课程套餐,这样学生才能选好上好。否则,只是换了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还是"涛声依旧","走班制"徒有其名。另一方面,"走班制"改革对师资能力提出全新要求,应该从理念到能力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烹饪"走班制"教学大餐的"主厨"。 最后,要超前布局硬件设施。推行"走班制"离不开必要的硬件支持,否则就迈不开步伐。比如走班后,对教室、教学设备等需求会增加,这就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好配套资源的提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