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天才",他们似乎是与生俱来带有一种特殊的才能。看见一棵柳树,便可提笔作画;看见一处远景,便可吟诗作对;看见一种乐器,便可熟练弹奏……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最近几年,神经系统科学家开始慢慢研究,为什么存在那样的天才。科学家相信,人们的大脑天生就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而这些回路决定了人们的能力。你的大脑可能就天生对艺术、音乐、文学、数字等某一方面十分适应,你没有太多的办法改变它。你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将那种天生的才华充分提升,如果没有获得这样的练习,你的完美高音也许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人们一般认为,如果你天生就不具备适当的基因,练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就像在一家公司里,有的员工天生就有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再难啃的客户,他也总有办法搞定对方。而有的人,天生就不擅长交际,但是却对数字十分感兴趣,又恰好做了财务。那么管理者又何必强人所难,非让要财务去做销售呢? 利用大脑适应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大脑的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成年人的大脑比想象得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脑能做的事。特别是,大脑采用多种方法"重新布线"的方式,对适当地触发因子做出响应。神经元之间构成了新的连接,同时,现有的连接要么得到强化,要么被弱化,在大脑的某些部分之中,甚至还可能生长新的神经元。有些能力只能在6岁、12岁或18岁之前培养,或者在这些年龄之前更容易培养。尽管如此,在人们整个成年时期,身体和大脑依然都保留着极大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能通过正确的训练,培养各种新的能力。牢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此擅长,擅长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不同行业或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的多年研究中发现,他们全都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了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专注的训练促使大脑改变,那些改变使得他们能够做到在正常情况下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有些案例中,基因遗传确实也很重要,特别是在身高或其他生理因素十分重要的领域或行业。比如,某位男性的身高基因为165厘米左右,那么,他可能发现自己很难成为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同样,一位身高接近183厘米的女性,将会发现自己不可能成为一名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同时,基因可能还以许多其他方式影响着某人的成就,特别是那些影响着某人有多大的可能勤奋并正确地练习的基因。但从数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不论基因遗传可能在"天才"取得的成就中发挥着什么作用,这些人拥有的重要才华,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才华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身边出现了一位学霸或高考状元,人们不免好奇这位状元的父母是何许高人。一旦发现,他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母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大多数人会松一口气——原来状元的基因这么强大,又何愁当不上状元,难怪我们成为不了状元。我想,如果我是那名状元,一定会被这种议论气得几天吃不下饭。我会告诉这些人:"不要低估我每天付出的巨大努力,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每一天。当其他同学在操场打篮球时,我还在教室里为那道解了好几天的物理题挠头;当其他同学在平安夜高举荧光棒参加周杰伦演唱会时,我还在外教课上与外教探讨二战时期美国的武器装备。如果问在高三期间哪个同学学习最苦,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一定会回答,是我。"在我们身边,那些父母优秀孩子却成绩平平的大有人在,我们不要忽视了每一个为目标付出刻苦训练的奋斗者。其实,他们只是利用了与生俱来的"天才",通过刻意训练,成为了人们眼中真正的天才。 人们通常认为,某个人在任何特定行业或领域内的潜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的限制。上钢琴课的人很多,但只有那些有着特殊天才的人才可能成长为真正伟大的钢琴家或作曲家。员工在一家公司里,都正常上班下班,但是只有少数能走上领导岗位。仿佛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具有一些固定的潜力,有的具有音乐潜力,有的在数学方面有天赋,有的生下来就适合做领导,我们可以选择发展或者不发展那些潜力中的任何一种,但不可能填补那些特定的"缺陷"。因此,教育或训练的目的变成了帮助人们发挥他们的潜力,以便尽可能充分地填补那些缺陷。这意味着,可以采用一种特定的方法来进行那种假设了预定极限的学习。有目的的练习 首先来看人们一般是怎样学习某种新技能的,比如开车、弹钢琴、素描、编写代码等等。我们以打网球为例。你一定在电视上看过网球比赛,看起来很有趣,或者说,你的一些朋友喜欢打网球,你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你买回了一些网球装备,包括球鞋、防汗带、球拍以及球等等。现在,你决心开始学习,但你不知道打网球的第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你甚至还不知道怎么握拍,因此,你得花钱去上一些课,听网球教练进行讲解,或者请某位朋友告诉你一些基本知识。你可能还会花一些时间去练习发球,一遍一遍地练习朝墙上击球,直到你非常确定你可以对着墙来"打比赛"。 在那以后,你再回头找你的教练或朋友,请他们再教你一次,然后你再花更多的时间训练,之后再上课、再训练,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自己可以和别人一起打了。你依然不是很优秀,但你的朋友有耐心,每个人都在帮你提高和进步。你不断地一个人练习,并且经常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犯那些真正让你尴尬的错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比如击不中球,或者在双打时直接把球打到队友的后背上等等。你的每一次击球都越来越熟练,还可以背后接球了,甚至有时候,当你面对对手凶猛的来球时,能像职业球员那样漂亮地把球回过去。你已经达到了一种舒服的境界,可以外出和别人打上几盘,并且即使比赛,也感到很有趣。你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每一次击球,都变成了自然而然的动作。打球的时候,你不必想太多了。所以,随着每個周末都和朋友打球,你开始喜欢比赛和训练了。你变成了一位网球运动员。那就是说,你已经在传统意义上"学会了"打网球,你的目标就是练到这样的水平。 到这个时候,即使你对自己打球的水平并不是非常满意,你的进步也是实实在在的。你已经掌握了基础的技能。但你很快便会发现,你依然有一些弱点,不论你多么经常和朋友打球,这些弱点总是暴露出来。所以你要理解一件事,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水平,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无论是开车、打网球还是编写代码,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人们通常错误地认为,只要坚持天天做下去,自己就一定能够更擅长。所以人们坚定地认为,行医二十年的医生,一定会只比行医五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二十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五年书的老师更优秀。 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二十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五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慢慢地退化。这就是有目的的练习和形式的练习在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你是一位工作了十年之久的老编辑,你想做一些事情,让你手中的稿子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并让你在编辑工作上更加高效,你该做什么?假如你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打字员,想让别人对你的打字速度感到惊叹,又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接受挑战,以便每次都能比上次多做一些,同时,要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第一,具有明确定义和特定目标。我们假想的音乐学生如果确定了类似下面这样的练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地练习要成功得多:"连续三次,不犯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有目的的练习,主要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最终达到长期目标。 第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比如我们在练习英语听力。可能这个句子我们听了好几遍也没能懂它的意思,这时候我们要集中一切注意力,反复听,如果听懂了,就要告诉自己,我听懂了,我做得太棒了。而不是一遍没听懂就放弃听别的句子,或者是马上翻看答案,通过答案再去听。当然,并非每个人都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自己提高注意力,但是一定要切记,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你到 底怎么错了。在一项记忆研究中,被试者被要求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数字。每次尝试之后,被试者都会得到简单而直接的反馈,比如是对还是错,成功还是失败。他总是知道自己的位置。但最为重要的反馈,也许是自己给自己提出的。他密切关注那些他记不住的数字串。如果背错了是什么原因,以及他漏背了哪些数字。他意识到了弱点在哪里,便可以适当地转变他的关注焦点,并提出新的记忆方法来弥补那些弱点。 第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并通过了十级考试,等到30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30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如果想要进步,就必须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接受更难更大的挑战。在工作中运用刻意练习 无数次战争经验表明,第一次参加战争就获胜的士兵,第二次战争活下来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原因是,他们在第一次实战前和实战中就经历了大量的岗位训练。虽说没有哪几个行业或领域,绩效太差的代价是被处死或者是被送进监狱,但在许多行业或领域,犯错的代价高得令人无法接受。例如,在医学界,医生不用把自己的生命赌在一台手术上,但病人却是在赌自己的生命。在商界,犯错的代价可能是时间、金钱以及未来的商机。但是无论代价如何,我们为何不在犯错之前就接受类似正规军的王牌训练,将负面代价降到最低呢?如今的职场有太多的行业和领域,人们可以从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中获取经验,然后训练其他那些表现不太出色的人,并且尽可能使后者也达到前者的水平。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提升整个组织或整个专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企业界,并不缺乏那些为他人提供建议者,目的是教他人如何提高绩效。他们称自己为顾问、咨询师或教练,他们写书、发表演讲、参加各种论坛。他们满足形形色色的客户看似贪得无厌的"胃口"。要知道,这些客户几乎想在各个领域和行业都拥有竞争优势,而在顾问、咨询师或教练们采用的各种方法中,最有可能成功的是和刻意练习最相似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要避免三种错误的思想。第一种错误的思想是,某人的能力受到基因的限制。这种思想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我不能"或者"我不是"之类的表述:"我不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人。""我是个不会理财的人。""我不擅长去管理别人。"无数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人们选择着重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之中,人人都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来帮助自己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潜力。所以说,心态很重要。 第二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我们很清楚这种思想错在哪里。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缓缓地下滑。 第三种错误的思想认为,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如果足够刻苦,你会更加优秀。如果你想成为一位更优秀的经理,加倍努力。如果你想销售更多的产品,加倍努力。但现实是,所有这些事情,即管理、销售和团队合作,全都是专业化的技能,除非你运用一些专门用于提升那些特定技能的练习方法,否则,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法让你有更大的进步。 解决掉这三种错误的思想后,就需要我们着手练习了。但是现代人面对的现实是,我们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刻意练习。这里有一个特别方法就是"边学边干"。例如,一次典型的公司会议可能由某个人做幻灯片演示,而经理和同事则坐在暗处观看,并努力保持清醒。这样的演示发挥着正常的商业作用,但经理坚持认为,我们可以重新设计,将它作为对会议室里所有人的一次训练。训练可以这样进行:演讲者选择一項特定的技能,要求大家在演示期间着重关注,比如讲有趣的故事,即举例讲解,减少对幻灯片的依赖等,然后设法在演示期间提高那种能力。在演示者演讲或讲故事的同时,其他观众做笔记,之后再提供反馈。如果只做了一次演示,那么,演示者可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建议,但并不清楚这些建议会有多大的效果,因为这种一次性的训练能够带来的进步可能微不足道。不过,如果公司在员工大会上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员工就可以稳定地提高各种技能。边干边学方法的一个好处是,它使人们熟悉练习的习惯,并思考如何练习。一旦理解了日常练习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可以用练习来实现多大的进步,人们会找机会将其他的日常商业活动转变成练习活动。最后,练习变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刻意练习的心态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任何人都可以进步,但需要正确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进步,并不是因为你缺少天赋,而是因为你没有用正确的练习方法练习。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进步就只取决于你想出什么是"正确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