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说之以理


  双重约束
  受到管理的组织会制造一些条件,让有效的交流和人际互信变得特别困难。它向"受害者"制造了多重看似无解的两难决策。对于这种两难的处境,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葛瑞利·贝特森给出了这样一个名称——双重约束。
  所谓双重约束,就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相互冲突的要求,既找不到令人满意的两全之策,又无法进行讨论或质询,无论做什么都赢不了。简单概括就是:我太难了。
  人类交流通常十分困难,部分原因在于交流的内容要么是话中有话,要么是需要结合说话的语境,要么需要一些非语言的线索。如果在一种权力结构之下,疑惑、误解或者不服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那就会让交流难上加难。
  在企业中,员工每天都会面临一连串涉及双重约束的情境,比如:你必须尊重我;随意一些;制定你自己的目标;如果这是你自己的企业,你会做什么;像一个领导者那样去行动,做你自己;坦率地说说你到底是怎么想的;诚实地给我反馈;挑战传统,打破规则,学会冒险……双重约束的本质就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命令,两者都不能忽视,让受害人左右为难,无论要满足哪一个,另外一个都无法满足。受害者对这种两难处境的反应是:"我必须去做,但又无法做到。"
  如果必要的话,发号施令者还会给受害者身上加上第三重命令,来防止他们逃避这个两难困境。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德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年少时,父母希望他成为一名文学家。不过一个学期下来,教师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学习很勤奋,但思想拘泥,文学创作力极弱。"无奈,瓦拉赫又转学油画。可他在这方面也是毫无天赋,校方给他的评语是:"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毫无造就的余地。"他的父母绝望了。幸好,化学老师看到了他的闪光点,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并建议他学习化学。果然,在化学领域,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就被点燃了,22岁便获得了博士学位,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瓦拉赫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強弱之分,我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种现象被称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与木桶原理似乎背道而驰——一个是要补足短板,而另一个强调经营优势。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只是对应的场合不同。木桶原理主要用于组织管理,侧重于组织中不可有某个环节处于短板位置,而瓦拉赫效应则适用于个人能力,侧重的是个人能力的扬长避短。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譬如一个有作诗天才的人,不进中文系学作诗,而偏要去医学院学外科,那么,文学系便失去了一个一流的诗人,而医学界却添了一个三四流甚至五流的外科医生,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他自己的损失。"一个人没有客观地评估自己,就找不到适合的位置,从而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网站目录投稿:夏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