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返老还童


  1概况
  "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提出,传统的老龄化危机论由此改变,人口老龄化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被社会重新认识。积极老龄化的提出引导社会以一种全新的积极心态来看待人口老龄化现象,而老年人带给社会的并不只是危机和索取。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弱者,他们的阅历和经验仍然具有价值,作为长久以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群,他们应当和其他年龄的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利参与社会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一理论为完善老年社区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给老年社区新模式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方向。
  老年社区作为承载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最主要空间,是研究和解决老龄化社会各类问题的重要载体。本设计意图探索未来的建筑或城市如何更好地成为老年人生活的载体,为老年生活带来活力和便利,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社交氛围和情感需求,创造属于老年人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活方式。
  2设计理念——积极引导,"返老还童"
  老龄化并不仅是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更需要面临角色转换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中年危机"所导致的身心影响下,他们普遍认为伴随年龄的增长自身的"失"远大于"得"。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图1)。这五个层次在满足难易程度、反馈程度上有高低次序,但并不代表人只有在满足下一等级的需求后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调研中发现在众多的研究案例中,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往往被置于"重要但不迫切"的地位。然而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并非是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才应该被考虑。相反,有关研究发现积极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并可以预防疾病,加快康复进程。因此,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其生理、心理健康都极其重要。
  老年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人生的转折和开始。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价值潜力,他们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共享者,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因此,在满足老年人基础需求的前提下,老年社区空间形态设计同样要注重满足其精神需求和社会需求。
  物质享受不能弥补老年群体因社会角色改变和自身价值无法体现而产生的消极心理,要充分利用空间引导老人积极生活,对满足其社会交往与实现其自身价值进行研究。在空间组织中加入提供积极因素的新功能,对住宅院落、公共活动空间和中央开放空间三级空间系统进行分析,以老人与孩子的互动为动因,强调老少同乐,让活力、欢乐、健康等因素为其生活带来乐趣,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度晚年的理想社区空问和家庭内外人与人积极的联系网络(图2)。
  3空间形态设计研究
  ——"返老还童"的空间组织与表现
  3.1空间推导与总体规划
  ——内向性基础下的多向性空间
  从传统民居和古代城市公共空间入手,以芦原义信对外部空间的分析为指导。从总体空间组织人手,需要营造出一种积极的交往空间来支持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因此空问应同时具有内向的凝聚力和多向的开放性。
  从土楼、四合院等传统聚落中提取出长期以来人们聚居的理想模式,以土楼的空间形态为基本原型。福建土楼具有封闭的建筑性格,能够抵御外敌和安全防卫。在探索未来老年人的居住空间模式时,将传统的土楼居住模式进行开放化,以适应其生活需求(图3)。打破现代城市中高楼林立给人与人之间带来的交流阻隔,重建和谐的邻里关系。仅用丰富的物质难以满足老年人强烈的精神追求,为此,我们以中心广场为核心组织起整体的建筑秩序。场地中心创造出自然的开放场所,空间的冲击产生对整个场地的向心力,引导更多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互动产生。中心广场与周围多向连接,营造出关于人与自然的场所,产生自然的开放与私密,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
  在建筑空间的可持续性方面采用环形的建筑布局将内部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并且通过合理的组团和环形的道路系统将整体形成循环可持续的空间利用模式,形成动态平衡。以居住单元为基本点,通过细胞般的聚集模式形成内向的建筑布局以及与外界开放的交流方式,使整体和谐有序地运转(图4,5)。
  3.2空间形态的三条线索演绎
  利用院、街和广场在功能和空间上的相辅相成,为居民创造强烈的归属感。由里院、胡同等传统形式提炼出内廊对邻里间的联系作用,柔化了陌生家庭间的交流阻碍,为其丰富的生活提供了承载空间,并通过三种层次的空间产生更多丰富的生活场景:第一层空间是中心广场,摩天轮在功能和高度上对场地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半月形露天舞台环绕在周围,为"看与被看"创造了"水到渠成"的空间组合,足以吸引孩子聚集,产生交流互动,给老人带来欢笑,结合周边的娱乐、健身等各功能设施,成为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中心场所;第二层空问是向外辐射的活动用房,丰富的功能结合多变的街道和路口,在吸引不同需求人群时有更高几率可产生多样的交流互动;第三层是进入各户的内院,提供了足够的私密性,而邻里间的过渡空间则成为触手可及的休闲场所(图6~8)。
  总的来说,"返老还童"的理念不仅代表孩子给老年人带来的活力,更是一种老年人由被动接受到积极获取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转变,甚至可以理解为让老年人像孩子一样生活,这是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充满生机、希望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老年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行为特点,设想了"返老还童"在空间形态上发生作用的三个阶段:首先,孩子给老年人带来了健康和活力,我们以孩子们的活动作为吸引老年人参与和交流的要素,将这种吸引力作为老年人活动由被动转向主动的积极引导。其次,退休后由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最主要途径丧失,较大程度阻碍了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从而影响老年人对自身价值及形象的评价和肯定。老年人在社区中为孩子提供指导,将自己的技能传承下去,受到孩子们的尊重与敬仰,能够再次鼓励老年人重新参与社会生活、重建社会关系、重塑自我形象。最后,通过设计引导老年人的生活年轻化,老年社区中家庭内外人与人的相处方式更具活力。三个阶段引导下的住区设计使得身处其中的老年人从与孩子的互动中获得青春活力,在孩子们的敬仰中获得自信与价值,在生活中能够像孩子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形成积极的效应(图9,10)。
  4结语
  老年社区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了其大部分的居住、出行、运动、交往等方面的活动,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在老年住区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的基础设计,更应该注重在功能、空间、形态等多方面是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们提出的"返老还童",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探索老年住区模式得出的。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充满自信与活力,需要得到尊重,而"返老还童"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
网站目录投稿: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