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效法"的"效"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甲骨文①的左边像两腿相交、正面立着的一个人。其右是一只手,拿着一条教鞭在鞭打左边的人。这就类似在旧教育制度下,用教鞭打学生,逼迫学生学习。所以"效"字是"摹仿"或"学习"的意思。②是金文形体。小篆③的形体是由甲、金文字的形体直接演变而来的。④是楷书的写法。 "效"字的本义是"效法"或"仿效"。在《左传·文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效尤祸也。""尤"就是"过失"。这句话的意思是:效法过失就一定带来祸患。这个意义后来都写作"傚"。由"效法"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效果",也就是说"效法"的结果如何,如:"此富强两成之效也。"(《商君书·徕民》)这句话的原意是:这样才能获得富强的两全其美的良好效果。至于"效力"或"效劳",那是"献出力"或"献出劳"的意思,如:"使臣效愚计。"(《史记·苏秦列传》)这里的"效"字是"献出"的意思,从这个意义写作"効"。 请注意:从以上的例句可以看出,在古代"效"、"傚"、"効"这三个字的含义。是不同的:"效法"写作"傚","效果"写作"效","效力"写作"効"。后来在废除异体字的时候则把"傚"、"効"二字废掉了,只保留了一个"效"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从攴,交声。形旁攴是人持器械之象,表示效字本义与持械训教有关;声旁交是人交胫而立之象,在效字中表声,效与交并牙音或牙喉邻纽、宵部。交是效的源头、声首、初文,甲骨文已见此字。故书以交为效,《周礼·秋官·大行人》"归脤以交诸侯之福",清俞樾交读效,后乃造专字。甲骨文已见效字,时攴或作又(又与攴是形义皆近偏旁之更替),位置可左可右。西周固定为左声右形,成为主流结构。战国时攴下或加一饰笔作,结果"又"成为上攴下寸的共用体。隶变后楷书笔势化作效,支流变化作効。现代整理汉字时,效为规范正体。本义盖为训诫、教诲。毛公鼎:"善效乃友正。"(好好教诲与你一样的德正者)引申指效法(此《说文》本义)。《易·系辞上》:"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又引申指效验、检验。秦简中的"效律"就是查验官府物资财产的法律。云梦秦简《效律》:"啬夫免而效,效者见其封及隄(题)以效之。"通"交",交纳。《礼记·曲礼上》:"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读为"交"。甲骨文、金文用作人名。《小屯·殷虚文字乙编》5323:"叀子效令西。"(让子效往西去)效尊:"效不敢不万年夙夜奔走扬公休。"(称扬公之美)(张标) ——李学勤《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