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有关劳资关系的困扰几乎是所有企业的痛点,但是从2018年至今,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企业的痛点转移了,话题开始聚焦于另外两个领域:财税与组织创新。尤其是从去年社保由税务局征收的政策出台实施开始,财税的话题在HR圈中被广泛热议。同样也是从去年开始,关于组织创新、组织变革的话题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 国家发改委颁布的最新《产业机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人力资本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概念,叫做"人力资本增值",大家开始讨论人力资本的问题。单纯的劳动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劳资关系过渡到财税,从财税再到今天的组织创新,有着一定的沿革逻辑和发展脉络。 产品时代不再 以劳达laboroot集团的发展为例,过去12年来,我们看重的是产品,只解决企业方的劳资问题,研发某个具体的产品,为企业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然后将产品分门别类,比如劳资问题、财务问题、招聘问题、股权问题等等。过去,按职能划分问题类别,是一种典型的产品思维。所谓产品思维就是提供每一种产品的背后,都代表着某一专项服务。 但在最近几年,大家可以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变化:单纯运用产品思维,已经很难解决当下所要面临的挑战。现在,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看到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前段时间,某外资企业在某地的子公司近3年的业绩逐年下降。投资方、董事长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换掉CEO,认为是企业的领导者出了问题。 笔者在深入接触后,对此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家企业可以在3年时间里持续走下坡路?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假设企业战略没有问题,那么最终出现问题的,一定是企业的组织能力。于是,在帮助企业解雇CEO之前,我们做了另外一件跟劳动法完全无关的事情:一次彻底的财务审计。审计时发现的问题非常严重,涉及企业CEO、CFO、CHO三个人的重大问题,而后延伸到整个企业高管内部的合规和财务问题。由此看来,劳动法问题的背后都可能归结为财务问题。然而,此时企业的核心痛点已经不再是如何将这三人解雇,而是如何去重构组织模式。在广大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并不会对劳动法、财税或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进行区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公司做好,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问题,我们称之为"场景需求"。 因此,不论是甲方还是乙方, HR、财务还是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未来大家要去解决或者输出的,不是某个专业也不是某个产品,而是针对某个场景,提供系统化、综合性的解决方案。驱动企业发展的关键 今天这个时代要求多元化、跨界、复合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场景,远比产品更加重要。 未来,我们必须在某个场景下,系统性地解决某类问题。HR、财务、法务的未来绝对不是企业的职能角色,而是经营角色,需要在某个场景下帮助企业老板更好地经营企业。也就是说,不能只拥有单独的专业思维,或者是职能部门的思维,而应该具备场景思维。同时,场景思维背后的理念,正是人力资本的概念。 在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近20年,只要胆子稍微大一点,遍地都是机会。但当整个市场经济、法规制度等各个方面日益健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透明时,单纯靠货币资本去驱动一家公司,甚至驱动一个产业,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因此,最终驱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人。在管理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理论——杨三角理论:企业持续成功=战略×组织能力。 首先,战略正确是企业发展的前提。譬如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时代生产传统手机,无论产品再怎么好,最终的结局也注定是失败。 其次,就是组织能力。在战略正确的基础上,企业要想持续成功,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组织能力。虽然战略不完全正确,但通过强大的组织能力,让人才能够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和改变战略。所以,企业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力量,人才对企业的驱动力绝对要远远超过货币资本。 如何打造一個强有力的组织,如何让团队变得非常强大,非常有战斗力?可以归纳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能看起来难以把握,但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成立这家公司?公司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员工为什么每天来工作?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回报吗?如果答案是"是",在管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理论,叫作"胡萝卜加大棒",即完成指标就发奖金,完不成就必须受到处罚。"胡萝卜加大棒"是普通企业常用的管理方式,但当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时,"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就毫无用武之地了。 ●激励模式 关于激励模式,这里不得不提到华为,任正非曾说过:"只要企业给员工分钱的模式是对的,公司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当然,激励模式的背后也不仅仅只有分钱这一件事,物质激励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激励。因为每个人都需要被肯定、被认同。在工作中,能否充分发挥价值,能否获得成就感等,这些精神方面的激励会比物质层面的驱动力更加强大。 说到激励机制,分钱的办法,华为在国内企业中可谓稳坐头把交椅。以华为的股权模式为例,从创业至今,华为仍未选择进入资本市场,而任正非作为华为的创始人,却只有1.01%的股权。更有意思的是,有10.05%的股权属于那些被"内部强制退休"的员工,88.94%的股权属于在职员工。 除了股权分配之外,华为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聘请了全球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和律师事务所,为华为量身打造了一套非常复杂的分配体系,用四个词来归纳概括,叫作"全员、虚拟、饱和、受限持股"。其中,"全员",即全体员工持股;"虚拟",即非法律意义上的在工商局登记的股东,持有股权但不具备真实股东所具备的投票权;"饱和",即每个员工在华为的持股都有封顶,岗位等级不同,有不同的封顶值,也就是存在一个非常严格的岗位集体性;"受限",即不能对外转让,如果你离开华为,华为有权单方收回这份股票。 所以,今天华为的成功,除了企业文化的助力之外,更得益于它强大的分配体系。事实上,华为在给员工分钱的时候,也不是绝对按照1:1的股权所有进行的,而是将员工为公司创造的利润来源分为两种——"出钱的"和"出力的"。 在這两者创造利润相同的情况下,出钱的员工与出力的员工所得到的分红比例是1:3,这就是华为对人力资本的看重,并不是简单地依赖股权,而是真正激励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奋斗者"! 以上是华为的利益分享机制,非常值得企业和HR们去思考。华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地在公司的激励模式和分配体系中。 ●组织模式 关于组织模式。其实谈的就是企业与每位员工之间的关系。组织本身是冗余庞大、科层制、审批制度繁杂,还是灵活、扁平、充分授权?这个时代,要求每个组织都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客户的需求,所以要把企业做轻做小,这其实也是当下的一种趋势。 以阿里巴巴为例,它的组织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大中台、小前台"。这意味着所有企业前端的业务单元都很小、很独立、很灵活,但权限却很大。任正非讲过,"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讲的就是充分授权的问题。所谓的授权,不外乎财权和人权。 再深挖组织模式,就是人力资源公司及HR们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用工模式创新。譬如劳动关系、非全、派遣与外包,以及新业态及平台用工模式下的新"灵活用工"。 在新业态下,企业整个用工模式的创新,一定是建立在上层的企业文化、激励模式、组织模式已经做好充分制度准备的前提下,若上层没有入口,直接进行下层的用工模式创新,就很难取得成功。 在新业态下,在新"灵活用工"模式下,结合最新的税法,应将个人的收入从薪酬、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等一系列带有鲜明雇佣性质的报酬,全部变成经营所得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