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七位, 而中国糖尿病患者占全球总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三分之一, 人数和发病率都是第一, 这个第一我们已经拿了很多年!!!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Diabetes Federation)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在20岁到79岁的人群中,共有约4.63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数排名第一,总人数约为1.164亿人,第二为印度,约有7700万糖尿病患者,第三为美国,有3100万糖尿病患者。 根据联盟估算,中美两国花费在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支出分别为2946亿美元与1090亿美元,而每年在中国因糖尿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83.4万。 2019版《全球糖尿病概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王捷教授说,近年来发现与其他疾病病人相比,糖尿病人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特别是无家族史、55岁以上初发的糖尿病患者,3年内胰腺癌发生率较高。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我是甜食吃太多才得的糖尿病吗?这个说法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了解看似熟悉但又陌生又可怕的糖尿病吧!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的分型 I型糖尿病 源自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抗体变得不分敌我,开始攻击制造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造成胰腺无法分泌、或是分泌少量胰岛素。 发病年龄通常在30岁以下,其原因可能是遗传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人数相对较少(约占总患者人口5%以下),患者会有体型消瘦、体重减轻、多尿、常感到口渴等明显症状,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II型糖尿病 超过9成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II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往往没有症状,通常是长期患病导致身体变化,或产生糖尿病并发症时,才惊觉被糖尿病缠身。 此类糖尿病具有遗传性,患者通常大于40岁,且经常有肥胖的外在特征。 II型糖尿病患者常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嗜酒、吸烟、不爱运动、饮食重口味等),造成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抗阻作用或胰岛素分泌量下降。为了控制病情,除了注射胰岛素或服用药物外,也必须要改变生活习惯。 妊娠糖尿病 约有5%的妇女在怀孕时,会出现暂时性的糖尿病症状,其原因是体内荷尔蒙的变化,使细胞对胰岛素产生阻抗,但病症通常会在产后消失。 要注意的是,如果孕妇们在怀孕时罹患妊娠糖尿病却没有妥善治疗,间接会使胎儿呈现高血糖的状态,提高胎儿先天畸形、死胎、巨婴症的几率。 曾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有15%至50%在未来会罹患II型糖尿病,如果曾在怀孕时罹患妊娠糖尿病,应在产后定时检测血糖。 其他 另有少数糖尿病案例是由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因素所引起。 诊断糖尿病 《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提出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尿病症状(如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和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加: 一个随机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或 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全血≥6.1mmol/l)或 两小时血糖浓度≥11.1mmol/l与75g两小时后无水葡萄糖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没有症状的诊断不应该基于单一的血糖测定,而是需要确定的血浆静脉测定。在另一天至少有一个血糖测试结果,其值在糖尿病范围内,这是必要的,从一个随机样品或两个小时后的血糖负荷禁食。如果空腹随机值不能诊断,应使用两小时值。 糖尿病并发症 内容较长,上下滑动阅读全文! 一、慢性并发症 在慢性并发症方面,可分为「大血管病变」与「小血管病变」两种类型。 1.大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不只血糖高,也容易导致三酸甘油酯与低密度胆固醇(LDL-C) 增加,这些物质都可能使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此时血管容易出现栓塞、病变,进而提高中风、高血压,或是心肌梗塞的风险。 大血管病变也容易使患者足部产生一系列病症。如果流入足部的血液减少,患者会发现足部脉搏变弱、温度降低,此外,出现在足部的伤口也不易愈合,容易发生感染。 常见患者因足部长期缺血,或是细菌感染造成足部溃疡,而面临截肢的命运。 2.小血管病变 小血管病变指的是微血管因糖尿病受损,常见的病变部位是眼部、肾脏,以及神经系统。 神经病变 由于血液会携带氧气,当微血管产生病变、血流减少,神经也会发生缺氧,依神经种类不同出现各种症状。 感觉神经:手脚发麻、触觉与冷热感迟钝、平衡感变差 自主神经:皮肤干燥、排汗异常、排尿无力甚至失禁、性功能障碍 运动神经:手指、脚趾灵活度降低,肌肉无力、萎缩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遍布微血管,一旦这些微血管因糖尿病而受损,患者容易感到疲倦、眼部搔痒、视力模糊,严重时可能失明,或罹患青光眼、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 肾脏病变 高血糖也可能使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硬化,不只损伤肾功能,更可能导致肾衰竭、尿毒症。如果患者在检测时发现尿蛋白排出率增加,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肾脏病变。 口腔病变 当血液循环不佳,人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唾液分泌也会减少,造成口腔细菌数量增加,甚至引发牙周病。 情况严重的牙周病也可能增加人体对胰岛素的抗性,令血糖控制不易,加剧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情况,两种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二、急性并发症 罹患第一型糖尿病或第二型糖尿病后,若是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出现高血糖状态。虽然控制糖尿病的首要目标是降低血糖,但要是在治疗过程中不慎降太多(如胰岛素使用过量、未按时进餐等),反而会引发低血糖症状。 1.高血糖状态 酮酸血症 患者有脱水、皮肤干燥、腹部不适、意识不清等症状,24至48小时内若未送医,就会有生命危险。常出现在第一型或血糖控制不佳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此病症俗称「酮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透压症 当体内血糖、血液浓度与渗透压逐渐升高,患者会有脱水、意识不清的症状,甚至可能造成急性肾衰竭。主要发生在第二型糖尿病患。 2.低血糖状态 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会有晕眩、心悸、发抖、恶心、冒汗等征兆,严重时甚至会意识不清、休克、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 治疗糖尿病 视情况不同,医生会有不同治疗方法。针对I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治疗方法为长期注射胰岛素来控制病情。 至于II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患者,除了注射胰岛素外,还可以口服药物来改善病症 1.胰岛素 注射胰岛素安全吗?只要遵从医生的建议注射,是很安全的,而且目前的笔型胰岛素针使用上很方便,疼痛感也很低。 有很多II型糖尿病患者不愿意注射胰岛素,他们会认为注射胰岛素代表病情控制不佳,或是认为注射胰岛素是最严重的治疗方式,之后就没有药物可以治疗了。 但其实这两种概念都是有误的。注射胰岛素并不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可以用在任何时候,且目的都是在有效的控制血糖,避免并发症。 2.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analog) 胰岛素类似物是一种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修饰,进而改变胰岛素的生物学和理化特征,比传统胰岛素更适合人体需求。 又称餐时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因为起效时间短,可以在餐前15分钟或是餐后注射。因为降血糖的持续时间也较短,可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3.口服药物 糖尿病药物的服药时机各有不同,有些须在饭中或饭后服用,或是餐前服用。有的也需要空腹服用。重点是遵循医生医嘱,才能稳定控制血糖。 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偏 以少油、少盐、少糖、高纤维为主; 避免暴饮暴食,减少摄取胆固醇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加工食品、含糖食物等; 拒绝煎、炸等含油量高的烹饪方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 少喝含糖饮料,白开始是最好的选择; 戒烟、戒酒。 行动篇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血脂 血糖: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浓度应控制在7%以; 血压:在休息状态下,若血压持续高于140(收缩压)/90(舒张压)mmHg,称为高血压;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应控制在130mg/dl以下。 规律运动 "333原则",即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并达到每分钟脉搏130下状态。可以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类型,且运动时间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左右,或在运动前吃些点心,切忌空腹运动,以免血糖不足反而产生低血糖症状。 维持体重 留意体脂率,18至30岁的男性,正常值为14%至20%,30岁以上男性正常值为17%至25%;18至30岁的女性,正常值为17%至25%,30岁以上女性正常值为20%至30%。 至于腰围,男性正常值应小于90公分,女性则应小于80公分。 适度解压 压力会使荷尔蒙分泌异常,导致体内的肝糖被分解为血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要适时地用健康的方式纾解压力,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项,而暴饮暴食只会带来更高的糖尿病风险。 最后结合视频,让你一口气学完糖尿病知识! 视频较长,建议连接wifi学习 视源/油管 深读视频 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