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为"传播违法违规信息"被"窒息"一周的知乎重新回归大众视野。经过整改后的知乎在公告中称,知乎于近期完成了对社区管理规范、评论系统及安全审核系统的全面升级。具体做法是新增了强制关闭评论、强制开启评论的预审功能,并新增了系统+人工双重安全评估环节。 从一个单纯的问答社区到知识分享平台,用户的大幅度增长必然会给知乎内容把控带来更大压力。这次知乎因为内容问题被下架并非单独一家,放眼行业内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同行也曾因为内容问题被约谈或整改。但知乎最大的麻烦事不是内容审核不严,而是优质内容持续输出匮乏的问题。 2010年知乎上线,当时的知乎的气质完全是一副小而美的精英模样。大量金融、理工、计算机类的干货内容受到推崇,此外,在人文艺术领域有真知灼见的高学历加持用户也会备受尊重。人们加入知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拓展自己知识和眼界的局限。 但如今再打开知乎,已经很难找到优质的技术流的答主了,很多破千赞的答案则是抖机灵的回答和各种花样百出的故事以及明星的八卦新闻。 这些内容放在今日头条、微博里很正常,而放在知乎里违和感却很强烈 知乎从"知识分子"变身"小镇青年",和其与社区内大V的深刻矛盾不无关系。 2017年今日头条高价挖走知乎300名大V引发热议,暴露了知乎从社区成长为平台后,创作者和站方在收益分配机制上的矛盾。今年3月知乎整改后,封杀了一批账号,甚至是自家捧红的大V张佳玮的账号也被禁言七天,再次引发了用户对知乎这种"过河拆桥"做法的吐槽。 毕竟知乎最初的名气就是靠这些大V们撑起来的,是他们为知乎带来了第一批流量,贡献了无数的干货,但知乎目前对于优质创作者的奖励机制依然不明确。 知乎拒绝营销的态度可以说断了很多创作者的财路,但让创作者更不能接受的是,知乎利用创作者辛辛苦苦码字写来的干货引流后大肆投放广告,而广告收益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衍生品的开发收益也全部归知乎。知乎这种对优质创作者的帝王态度在知识付费浪潮的当下显得尤其傲慢。 知乎的用户协议 更别提知乎刻意对大V限流的做法会伤害多少已经"功成名就"的用户的心了。知乎用户霍老爷就曾在《知乎作了什么恶》一文中痛斥知乎官方对其限流的做法,并表示这并非普遍现象。 虽然知乎官方从未公开承认过于限流的说法,但打击大V,扶持中小V的做法的确符合平台发展思路。这也能解释为何知乎当初对今日头条挖人表示"不屑",你随便挖,反正我还能造。 但长此以往带来的必然是平台内容水化和调性改变。没有良好的正向反馈机制,即使培养出大V也很容易被其他平台割走,自身沦为导流工具。当优质内容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新编煽情故事通过高票点赞再被算法推荐到首页,多年以后的用户再次打开知乎,估计很难相信这是一个靠知识分享起家的平台。 其实知识的这门生意有很多种做法,像知乎的原型Quora,同样是用户消费,但后者鼓励的是用户通过消费自己的信用值,推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修改和整理问题还会得到积分奖励。就算今年新上线的视频答题功能也同样围绕知识问答的核心来进行,在内容变现方面,Quora小心谨慎,更痴迷于知识的累积。但显然,知乎商业化的心情更急迫,更愿意走知识社交这条路。 去年8月新上线的"想法"更让知乎从问答社区向移动端社交平台转化跨出了一大步。知乎的优势是深度长文,"想法"类似朋友圈即时性正好补充了知乎在短内容信息流方面的缺陷,也是维护知乎知识氛围的有力屏障。但目前看来并没有给小kol进行引流,活跃度依然是问题。没有活跃度,想法依然很容易流产。 说到底,优质内容依然是知乎的根本,没有这道护城河,知乎很有可能变成下一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