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俞平伯诗歌自从一别到今朝八解原文及赏析


    读《歌谣周刊》见此借用其题云。
    自从一别到今朝,
    楼外青山属尔曹。
    绿杨影子名如许,
    斜日归船过断桥。
    自从一别到今朝,
    双燕来时误旧巢。
    江南草长蝴蝶飞,
    堤上萋萋绿不消。
    自从一别到今朝,
    愁问南湖第几桥。
    牵牛童子桥下走,
    断梗桃花水上漂。
    自从一别到今朝,
    保叔亭亭立碧坳。
    凄然无恙西冷路,
    回首烟封昔梦遥。
    自从一别到今朝,
    冠盖京华酒肉骄。
    谁减湖唇亭午热,
    雪藕青菱一担挑。
    自从一别到今朝,
    偶话闲宵清泪抛。
    一恸楼头曾何益,
    亲送前人出远郊。
    自从一别到今朝,
    九陌风沙影寂寥。
    无复螺青帘外笑,
    绕城曲曲黄泥醪。
    自从一别到今朝,
    冬尽春归夏又交。
    君种榴华肥大否,
    我栽桃花几多高。
    此十四年六月廿八初稿,凡十解。七月廿一采来书云,"时有佳处 ,固当是我辈语。如‘斜日’、‘雪藕’等句,皆风谣最质实不可缺处,使人如见钱塘风物,可赏也。惟……数字似太不惬,宜加商略,盖不仅为修词之累,音节亦极有妨也。狂谭恕恕!至‘君种’两句则弟无闲言矣!倾折倾折!此为风谣最佳之境界。统观之似不免因乘兴遂多太率之处……"其言洞彻可佩。十六年九月十六日却参彼见删改,惜其不及见也。十七年秋日跋。
    【赏析】
    青年时代的俞平伯是典型的江南才子,是那种诗人气质浓厚,浪漫多情而略带伤感,又兼具学者素质的独具特色的诗人。尽管他在20年代发表在《西还》和《忆》中的部分诗篇因过于追求朦胧流于晦涩,但不可否认,阅读他那种浸淫着古典诗词浓郁气氛而又新自然的诗篇实在是极为难得的享受。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杭州风物,刻画西子湖畔的作品。因为作者在这里度过了他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对这片风景秀丽而又充满人文色彩的天下胜景抱有特殊的感情,而其本人气质又十分敏感、细腻,所以其发之而为诗词,就颇能捕捉最有代表性的意象而抒发最能打动人心的感情。凡在江南生活过,对风景宜人的南国秀色抱有感情的读者,阅读俞平伯的这类作品,将无不为之发出会心的感叹。俞平伯所作民谣式诗歌《自从一别到今朝》即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全诗共八段,均以"自从一别到今朝"开头。每段都写了一两个极具特色的景物或情节,整首诗作给人一种西湖风物连环图之感。如首段中有关楼外青山、绿杨倩影和斜日余晖下归船过断桥的描写即组成一幅绝好的美景图画,营造出一种恬淡、温馨、美丽的气氛春草、蝴蝶的描写又难免使人联想起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更增添了对南国的留恋怀念之情。然而,风景不殊,人生苦短,更何况会少离多呢,故第三首有"愁问南湖第几桥。牵牛童子桥下走,断梗桃花水上漂"之句。这"断梗桃花"既是远离杭州,身在北京的作者本人,又何尝不是我们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众位游子呢。所以作者次第写来,诸如亭亭而立的保叔塔、凄然无恙的西泠路、身背肩挑的雪藕青菱,便都足以惹人烦恼,让人徒增思乡之情。当然,作者所以思乡归根结底是怀人,故第六首开始,作品转而回忆当时亲送故人出远郊的悲伤场面,作者写了"偶话闲宵清泪抛"和"一恸楼头"两个看似平淡,实则颇具匠心的情节。"偶话"尚抛"清泪",则其平日时常以泪洗面自不待言;亲送故人远离而又恸哭楼头,则其离别盖出于无奈,不得不别,这又是何等令人难堪悲伤的场面!而自故人别后,"螺青帘"外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笑声,只落得清冷孤寂,独自伤感不已。最后一首只"冬尽春归夏又交"一句就将离别后的时光流逝之快形容得无以复加。读而至此,读者必将为作品的气氛所感染,与作者一同慨叹时光之易失,友情之可贵与夫离别之可悲。而作品以"君种榴华肥大否,我栽桃花几多高"作结,真乃神来之笔,怎不使人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叹!
    作品题为"自从一别到今朝",而八段诗又均以此句开头,故使因离别而致伤感之气氛不断强化。全诗既充满对杭州景物的留恋,更浸淫着对离别亲人的感伤,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读来令人有回肠荡气,不胜神伤之感。而其民谣式的形式和节奏,又使全诗风格明快、质朴,读来琅琅上口。这种独特的体裁虽然所押韵脚并不严格符合古诗格律,却非常切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押之韵极为自然而又恰到好处,十分贴切地传达了作品所要阐释的意蕴。作者居然选择出如此之多的同类韵语而又运用得如此巧妙,其锻炼之功盖亦非同小可。据作者诗后所作跋语表明,此诗初稿时凡十解,后参友人意见予以删改,则其精益求精之精神亦颇令人叹服。
    又据跋语,该诗初稿于1925年,而定稿于1927年。这个时期诗人校点的明人张宗子《陶庵梦忆》亦约同时出版。张氏对西湖绚丽多姿的描绘及其作品中无所不在的哀伤气氛是否对年轻的俞平伯有所影响呢,愿细心阅读本诗的读者予以细细品味。
网站目录投稿: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