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将世界看作一个体系。它虽然强调精神,却不是主观主义的,因此我们可以称其为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对黑格尔的辩证体系结构作了批判,而这就成了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主义的起点。克尔凯郭尔的著作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大约50年后,它却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源泉。 克尔凯郭尔(1813-1855)出生于哥本哈根,十七岁读大学。他的父亲年轻时就从农村来哥本哈根经商,十分成功,家境颇为富裕,克尔凯郭尔不用为衣食担心。他父亲很有才能,对于追求的东西肯下功夫;在这些方面克尔凯郭尔继承了父亲。1841年他获得神学硕士学位。这时他跟一位女子订婚,但没有结婚。他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那一套神学方面的东西,于是解除了婚约,在毕业后去了柏林大学,当时谢林在那里任教。此后他一直处于神学和哲学的沉思之中,而那位曾同他订婚的女子则改嫁他人。 现在我们回到谢林对黑格尔体系的批判上来。谢林将哲学分为消极哲学和积极哲学。消极哲学只是关涉概念、共相或经院哲学所说的本质,讨论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积极哲学却讨论事物是怎样的。谢林认为,哲学应该从消极阶段开始,然后转向积极阶段。他对黑格尔的批判主要是,黑格尔完全处于消极之中,却想通过演绎而推出积极的现实世界来。存在主义运动就是发端于这一批判。 不过谢林只是从逻辑上反对黑格尔。而克尔凯郭尔从情感上的反对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如果不说是更为重要的话。黑格尔主义理论性很强但枯燥乏味,没有给人们的激情留下发挥的空间。实际上这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共有的问题,甚至谢林晚年的反思也没有完全避免这一点。启蒙运动在对待激情上持小心质疑的态度,而克尔凯郭尔则要让激情在哲学上重新受到重视。这样。哲学就跟诗人的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而同那种将善和知识、恶和无知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学背道而驰。存在主义通过奥卡姆式的意志与理性断然分离,将注意力集中到人们行动上的需要与选择,这一需要是来自意志的自发性,而不是哲学反思的结果。这样,克尔凯郭尔就以这种简单明了的方式为信仰夺回了一块地盘。因此,人们接受信仰,就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行动。存在主义原理有时被表述为存在先于本质。换言之,我们得首先知道某一事物是存在的,然后才知道它是什么。这样一来,就等于把特殊置于普遍之上,或者把亚里士多德置于柏拉图之上。克尔凯郭尔是把意志置于理性之上,他解释说,我们不应该用过于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人。这是因为,科学讨论的是普遍性的问题,只能从外部探求事物。而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存在"思维方式,是从内部探究事物。就人而言,如果以科学态度来对待他,就会忽略掉最根本的东西,因为个人独特感受只能通过存在来理解。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伦理学过于理性化,妨碍人们独自处理自己的生活。这种理论无法恰当评价个人道德行为的特殊性。因此,往往会出现一些违背这些伦理原则的事例。克尔凯郭尔认为,人们生活的根基应该是宗教原则,而不是伦理学原则。这一主张十分符合新教所尊崇的奥古斯丁传统:人们只对上帝及其命令承担义务,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改变这种关系。在克尔凯郭尔这里,宗教要解决的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因为它来自人们灵魂深处。 克尔凯郭尔是一位狂热的基督教徒;很自然地,他的观点必定会同丹麦国教呆板的形式主义发生冲突。他对经院哲学家那一套理性主义神学十分反感。他认为,应该按照存在主义去理解上帝的存在;在所谓的本质范围内是无法论证它的存在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克尔凯郭尔已经把信仰同理性截然分离了。 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由此进行的反思,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由此而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就不一定都有道理了。对理性进行了限制,种种荒谬的东西都可以应运而生,对信仰来说,这确实是很受欢迎的现象。"信仰就是建立在矛盾之上",从古到今,那些相信启示的人都很信服这一句话。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正确的: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信仰自由,就得认可那些或许是荒谬的东西。 在我看来,对理性评价过低,跟过高评价理性一样,都是很危险的。黑格尔过于看重理性,犯下的错误是,认为理性能够产生宇宙。克尔凯郭尔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认为,理性无助于我们去把握特殊的东西,而只有特殊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认识。这种观点符合浪漫主义的最高原理,却否定了科学的所有价值。尽管克尔凯郭尔对浪漫主义生活方式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认为这种方式完全受变化无常的外部影响,他本人却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他那个以存在的思维方式为前提的原理,就是浑然一团的浪漫主义观念。 ——西方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