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社科院居民还贷与收入之比接近购房透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2月24日联合发布2019年《经济蓝皮书》,称近两年居民提供给其他部门的储蓄资金大幅减少,出现了"居民储蓄不足"的情况。我们测算,2018年居民还本付息金额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接近40%,而且还呈上升趋势。这样,这些居民的储蓄可能还在增长,但主要用于还债,储蓄存款没有增加。
  《经济蓝皮书》称,房地产投资趋于合理和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对房地产有一定需求,随着我国房产税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加快,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趋于合理和稳定。还有三四线城市它的房地产价格虽然是维持高位,三四线城市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对房产投资也会有一个较大的约束。
  近两年贷款购房者的储蓄可能有适度增加,但主要是房产的增加,而储蓄存款减少、债务增加,从国民经济运行上看,企业部门难以继续获得居民剩余储蓄资金,"居民储蓄不足"问题更显著。居民债务存量逐渐增多,较多储蓄用来还债。由于以往的购房行为透支了未来的储蓄,在不购房的年份,储蓄要用于归还自身贷款,难以提供给其他部门。
  《经济蓝皮书》还预计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6.3%和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019年,我国财政收入19.8万亿元,增长6.6%,财政支出23.3万亿元,增长6.9%。
  《经济蓝皮书》说购房透支了未来储蓄,那么到底说的有没有道理?实际上这不需要什么高深的学问,只需常识就能判断出来。从内需的角度而言,不断攀升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一部压榨机器,因为购房者已经在房贷上透支了未来多年的消费能力,而未购房者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在尽可能的压缩消耗品的消费支出,将劳动所得存入银行,以追赶不断攀升的房价。在这个过程中,高房价不仅吸收了现在的居民购买力,也在透支未来的居民消费。
  适当的债务有助于经济发展,但是较高的杠杆率和低储蓄,则意味着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显示,中国储蓄最多的10%家庭拥有全部储蓄的75%,另外35%的家庭占了全部储蓄额的25%,他们被称为储蓄较多人群,而剩下55%的家庭储蓄总额是0。也就是说,一半多的家庭实际上是零储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是近几年居民存款增速放缓的根本原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另外,除了互联网金融兴起、P2P网络贷款、消费升级等因素之外,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是低储蓄的最大原因。
  经济学家连平曾在今年11月发文,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动能逐渐从投资向消费转型。随着人口老龄化,总需求趋于走弱,有些类似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国民储蓄率将逐渐下降。考虑到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西部地区具有巨大的投资和消费发展空间,国民储蓄率下降幅度不会像日本那么大。因此,预计2020年左右我国国民储蓄率将下降到45%左右,2030年将降至35%左右。
  11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在报告中指出,近几年,围绕着结构性调杠杆,特别是居民大规模加杠杆导致了居民杠杆率持续上扬:近几年居民的贷款与存款比从44%上升到65%,足有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三年居民储蓄率逐年下降,截至2018年9月,居民净储蓄余额约为24.7万亿元,较2017年同期下降6.7%,而去年同期已经较前年同期下降了6.3%。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有踏空的嫌疑。他表示,稳预期的核心是稳信心,稳消费比稳投资还要重要。
  中国人民银行在11月2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国的房地产金融进行了全面把脉。报告称,中国房地产金融政策审慎,房地产信贷质量较好,相关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要关注房地产信贷占比过高、部分居民违规加杠杆购房、部分房地产企业债务率过高等风险。央行报告注意到,居民购房存在违规加杠杆情况。2017年尽管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下降,但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异常。数据显示,去年1月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为19.9%,至10月则上升至40.9%。2017年末,个人住房贷款年末余额为21.9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增速较上年末低14.5个百分点。"这一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201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逐渐收紧房贷授信,部分购房者利用短期消费贷款等渠道违规加杠杆,绕过首付比例限制,从而可能导致大量短期消费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房价过快上涨问题更为突出。"央行称。
  从这几组数据可以清晰看出,高房价和房地产过度投机对经济和消费能力实际上是一种伤害。应对购房透支了未来储蓄,需要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网站目录投稿:新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