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12) 【摘 要】格尔兹的《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一书,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国家的意义。他反思西方关于国家理论的观点,提出一种非西方国家理论的"剧场国家"概念,他从词源学的角度抓住国家的"荣耀与辉度"这一层意义,描述了一个在政治结构上比较松散,以"典范中心观"为精神支柱的剧场型国家。 【关键词】剧场国家;典范中心观;尼加拉;德萨 格尔兹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以下简称《尼加拉》)一书中描述了一种别于我们对国家理念和意义传统理解的新型的国家类型——剧场型国家。书中对剧场国家的定义是"国王和王公们乃是主持人,祭司乃是导演,而农民则是支持表演的演员,跑龙套者和观众。宏大的火葬、锉牙、寺庙落成典礼、朝圣和血祭,动员起成百上千的民众和大量的财富,他们不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它们是目的本身,他们是国家的目的。宫廷仪式体系是宫廷政治的动力,民众仪式不是支持国家的手段;国家是上演民众仪式的手段。统治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操演。仪式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权力为盛况服务,而不是盛况为权力服务",从《尼加拉》一书来看,格尔兹更多的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阐述国家的意义,这也可以看作是观察剧场型国家的视角。格尔兹在书中突出宗教活动和皇室庆典的展示和表演,在这些展示和表演中皇室的权利在松散的国家结构体系里得到增强,同时巩固了以声望为主要内容的等级制度,强化了个人与阶层的角色地位,这是一种展演性的政治模式,也是剧场型国家的本质特征。"对于格尔兹来说,所谓剧场国家就是建立在非集权政治体制基础上,以角色和社会裂变单位之间交往为核心内容的政治舞台。他发现19世纪的巴厘岛的国家典范地代表了这样的舞台的‘理想型"。 一、国家的意义 在《尼加拉》一书的结论部分,格尔兹总结并列举了四种前人对于国家理论的解释。格尔兹认为所有这些关于国家的理论都忽视了国家的语义符号学的意义,他从词源学角度认为国家作为现代政治话语中的名词,至少蕴含着三个主题:地位——等级;治理——国家技术;荣耀——辉度。格尔兹认为现代国家理论太过于注重权利、地位、等级、治理等方面的内容,即前两个主题,而忽视了国家主题之"荣耀—辉度"的涵义,他们未做的一件事就是激活一切国家事物。能够激活国家一切事物的就是国家在"荣耀—辉度"上的意义,国家在这一意义上是作为全民整体代表的,是人民对国家的认同和信仰,国家的"荣耀与辉度"的意义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具有强大的精神上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国家"荣耀与辉度"的这一层意义上,十九世纪的巴厘国家最具典范性,在这一意义上,国家的情感是激情澎湃的,它通过皇室的庆典活动,以剧场的形式展演出来,所以剧场型国家的意义是以"荣耀与辉度"这种形而上的精神情感主导的。 二、典范中心观——剧场国家的精神支柱 格尔兹在第一章中提到了典范中心观的,这种理论认为"王室——首都不过是超自然秩序的一个微观世界——更小规模的宇宙……一个意象——和政治秩序的物化载体。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核心、工具或者玩偶,它就是国家",这种理论为剧场国家的君权来源和性质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展现的一个模型,一个典范,一个完美无瑕的意象,王室将环绕于其周围的世界形塑成一种至少跟自己一样完美的近似物,王室的仪式生活成为社会秩序的范例,如祭司所宣称的它反映的是超自然秩序,"印度诸神的永恒世界",而整个人类应该在遵循个人地位的前提下,努力遵照这一世界的模式塑造自己的生活。 这种典范中心观是从印度教和印度文化中继承来的,与这种观念相伴的是印式等级制度,但是在巴厘,格尔兹认为这种制度更确切的应该称为"头衔制度"或"头衔集团制度"。这种制度在理论上赋予巴厘每个成员一个先天的、确然的和就個体而言不可变更的个人地位。每个人的头衔都表明了他或她的级别,而级别则是父系世系神话的反映,其世系从其神性祖先的源头下降到目前的更少庄严性的位置,这便是巴厘当地的"衰降型地位模式"文化,从纵的方向来看,每一代国王等级不断下降,都无法与世系原初的神相比,从横的方向来看,即地区性的"次级"国王的等级也出现同样的衰降过程。那么如何去避免或抵消这种衰降?便是国王们通过举办盛大的仪式或庆典,重现过去那种辉煌的范例即吉尔吉尔与满者伯夷时代。巴厘人看待过去的方式完全不是历史性的,而是认为那是一种永恒的世界,而那个辉煌的时代就是这种永恒的世界。通过盛大的庆典,国王成为典范形体,臣民将国王视为偶像而进行摹仿,在这一摹仿的过程中,国王的权威得到认可,国王赢得了声望,而在通常举行庆典的宫殿成为了典范中心观的真实之物,国王便是这观念中完美真实的典范。巴厘人认为可以通过王室的展演而回到那个永恒的世界里,这也是他们极力去摹仿作为典范的国王的动力所在。 格尔兹说尼加拉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声望等级制度",而在这等级制度背后是典范中心理论的支撑,这种理论赋予王权一种神性,是剧场国家的精神支柱。 三、尼加拉——德萨:剧场型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剧场国家的纵向结构由尼加拉和德萨两个组织形式组成,他们之间的联系者是Perbekel政治体系德萨(村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基本单位,其自身具有封闭性,而尼加拉(国家)则是一个异己力量,试图吸纳村落,却从未成功。尼加拉的皇室统治阶级在典范中心观的思想下天生拥有道德特权,可以成为典范,而德萨实际上掌握了剧场国家的物质财富和权力,而作为尼加拉和德萨之间的代理人Perbekel对于实际的经济的干预几乎微乎其微。在典范中心观的思想下,德萨的自我管理模式跟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谈到的"礼治"有相似之处,所以书中引用到了《礼记》的一句话"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但典范中心观和等级制度使德萨从理论上不可能成为典范,他们只能以财富和权力服从于典范,服务于典范,人民将财富拿出来作为国王庆典的物质保障,国王通过各种庆典活动赢得声望,成为典范,从而成为名义上权力的拥有者,以此来抵抗财富和权力对王室的冲击。正如格尔兹所说"国家创造了村落,一如村落创造了国家",德萨与尼加拉形成一个既对立又相互联系影响的二元结构。 格尔兹的《尼加拉》一书反思西方人关于国家的意义与理论,提出一个非西方国家的类型——剧场型国家。他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剧场国家的意义,让我们耳目一新,他还认为可以通过尼加拉这一模式来分析印式国家(泰国、柬埔寨、缅甸)的发展史,这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四、反思 我们有道理相信,至少从目前来看没有完美的文化与制度,我们需要文化的多元存在与发展。这让我想起了伊拉克战争,美军在战争过程中并没有伤亡多少人,可是在占领和治理伊拉克时却死了很多人,一些平民甚至采取自杀式行动与美军同归于尽。美国在伊拉克推行自己认为正确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但是别人并不会认为那就是正确的制度。《论语》里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也蕴含着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要真正做到尊重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就要容许文化的多元发展而不是采取暴力去消灭别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 作者简介:王海强(1988—),男,汉族,河北省邯郸市人,西藏大学思想理论教学部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赵丙祥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 [2]王铭铭,从"没有统治的部落"到"剧场国家"[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三期: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