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藏传佛教经院教育方法与原则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27200)
  【摘 要】藏族的古代教育非常发达,而经院教育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僧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院教育组织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以阿莽班智达的《拉卜楞寺志》为例,分析藏族经院教育的方法与原则。
  【关键词】经院教育;方法;原则
  在藏族教育发展史上,经院教育是其主要的教育形式.在格鲁派形成以后,经院教育在形式、制度、内容和方法上都逐渐成熟,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理念,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藏传佛教经院教育在藏族教育史、藏族文化史乃至于整个藏族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目前藏族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传佛教经院教育的内容博大精深,在教育过程中,学僧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下面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来论述藏传佛教经院教育的方法与原则。
  一、经院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辩论
  辩论是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藏传佛教经院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在藏传佛教经院教育过程中,导师授辩论方式于学僧,学僧再结合自身的体会,就能够登上辩论场进行辩论。
  《拉卜楞寺志》中的‘说法辩法会揭示了辩论的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在讲经院中举行的辩论。这种辩论形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熟悉所学佛教经典,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第二种辩论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升级,辩论环境由各学院变成整座寺院间优秀学者、各理論学派的辩论——即由寺院组织的辩论。这种形式的辩论氛围十分浓郁,其主要目的在于辨经明义,解决疑难。第三种辩论形式即是在法会或是节庆日举行的辩论,其多系一种学术性质的仪式活动,是为了使学者深刻理解所学的包括摄类在内的藏传佛教经典,不致发生对经典义理不明的错误。
  (二)背诵
  背诵是经院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僧学习佛学经典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学僧们非常强调背诵,他们认为‘义由词显,也就是不把词记在心中,义理就无所属从" i。这同我们内地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同一道理。
  在《拉卜楞寺志》中有这么一则故事可以看出背诵这种教育方式在学僧心中的地位:大法台阿旺扎西取得格西学位的史实,"记诵了《戒律学》《俱舍论》等各种新产生的经典,以及《法藏运宝车》,并研习其奥义,最终在桑普寺获噶居学位" ii。正因为阿旺扎西对新出经典的深厚记诵和研习功力最终获得格西学位。这种教育方式因为其很好的适应了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辩论和学位考试的需要,从而为各教派的知识掌握者所重视。
  (三)精专
  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强调精专,不能够凭借个人的兴趣,见异思迁。所谓精专便是专心研习某一类学科,已达到彻底掌握的目的,才能学习其他的科目。《拉卜楞寺志》中‘建立讲修制度一章之中对于学僧的学习内容和年限的详细划分便是精专这种教育方式的体现:"研习《中观论》需要两年……研习《俱舍论》和《戒律论》也得利用两年的时间,在指定期限内必须学完……" iii。对学习年限的规定要求学僧必须在此期限内专心学习此方面的内容,在规定期限内学完、诵记所学的全部内容。藏传佛教强调记诵的学习方法与注重学僧专精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学僧对藏传佛教经典精通的标志之一便是对佛经的熟练记诵。但是,若只是囫囵吞枣的大段背诵却不一定是对经典的精通,不能在在背诵的基础之上理解经典也是行不通的。所以,学僧们在修习的过程中既要精通经典原文,以深刻理解其义理,又要通过背诵,掌握最基本的佛学知识。
  (四)自学
  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中在注重教师教授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僧个人的自学程度。学法的最终目标在于自我修法,证悟佛陀,而在这整个修法正法的过程之中起到决定性意义的并非老师的督导,而是靠学僧个人自身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教学活动均是在问答疑难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学习方式与现代的研究生教育类似,因此进行学习的人必须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向老师发出自己的疑问。也只有这样,个人的学识才能不断进步,知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藏传佛教强调自学,但并不对学僧们放任自流,而是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正如《拉卜楞寺简史》所载第三世嘉木样大师的一次训话所云:"前世喇嘛们创建本寺,惠恩无限的加以护持,其中心目的是为了能将本寺办成一个弘扬佛法的基地……上级对下级要依次进行指示,下级必须服从各上级的指令,要如禽鸟的羽毛一样层层递压,井然有序" iv。其核心意思便是要求僧众们在他离开之后能够严守戒律,自觉学习。由此可见,强调自学,把自学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是藏传佛教经院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二、经院教育的教育原则
  (一)循序
  藏传佛教的佛学典籍可谓浩如烟海。一般来说,一个学僧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中将浩繁如海的经典学习完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以个人有限的生命掌握佛教经典的主旨义理确是可行的,藏传佛教的教育家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以第二世嘉木样大师的学法过程为例:"大师虽然年幼,但敏而好学,不久便全面掌握了语法《三十颂》《音势论》《正字学》,以及《梵文读法》等基础知识……郭喇(即二世嘉木样之俗名)十三岁时,在东科尔活佛座前受沙弥戒,聆听宣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十七岁起,入闻思经院闻习辩经,勤敬修习。二十二岁……,二十五岁……,三十三岁……" v。这一方面的含义表现了藏传佛教经院教育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佛学知识序列。而且从学僧每天的学习生活来看,僧人一天的学经生活始终是有规律的,学僧每天必须早起进行晨读,然后等待聚众听讲,接着自习辩论和晚间学习,进而完成一整天的学经生活。从学习内容和时间的安排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藏传佛教经院教育始终坚持循序的原则。
  (二)勤勉
  藏传佛教的学僧想要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就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始终恪守勤勉原则。不仅一般的学经僧人要勤勉学习,就是转世灵童也不例外。如《拉卜楞寺志》中所记载第二任大法台阿旺扎西的学法过程云:"在他致力于勤修期间,每夜记诵被讲课文,前半夜念诵《忏悔经》。后半夜略寝片刻,次日夜晚又记诵和复读被讲科目。……据弟子们讲,他的宿舍里有条绳索拴在房梁上,他颂修时每以头悬梁来警励自己,在他的脖子上留有绳勒的疤痕" vi。
  寺院并非世外桃源,红尘生活始终对僧人产生强烈的吸引。而寺内外的强烈对比,也必然会对僧人的纯净心灵产生震动,其结果很可能会瓦解他们学经的信心。要使僧人能够安贫乐道,刻苦学经,就要经得起世俗的诱惑,因此藏传佛教强调的这种学习原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改过
  藏传佛教认为人始终会存在差错,哪怕是上等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过失,对这些过失要予以防范和克服,就能达到通达智慧的目的。在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中,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佛教教育家们总结除了僧人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过失有‘十三过、‘六过、‘三過等。
  藏传佛教经院教育的方法和原则是僧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总结出来的,是与其宗教教育紧密联系的,其发展到现在,其存在和发展既有消极的一面,阻碍了藏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一面。
  对于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由于经院教育的核心是佛教教义,宣扬的是佛教的一整套宗教理论,其必然会成为阻碍藏族社会现代化的隐性力量。第二,经院教育是藏族社会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对其他的教育方式有强烈的排斥性,而且经院教育对受教育的学僧要求很高,造成了藏族社会文盲充斥,文化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对于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为藏族社会培养的大量的政教人才,这些人为藏族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它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的藏文典籍,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今天的藏族文化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源泉。第三,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不仅进行宗教教育,还传播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医药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天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第四,它以藏语文为基础语言,丰富和完善了藏族的语言文字,极大的推动了藏语的发展。因此,对于藏传佛教经院教育,我们要进行批判的继承,继承和发扬其中有利于藏族社会发展的部分,传承藏族优秀文化。
  作者简介:魏鸿儒(1991—),男,西藏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项目说明: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实践与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mdyis021;课题名称:清代藏传佛教寺志研究。
  注释:
  i 《藏族古代教育史略》,第384页。
  ii 《拉卜楞寺志》,第280页。
  iii 《拉卜楞寺志》,第168-169页。
  iv 《拉卜楞寺简史》,第30-31页。
  v 《拉卜楞寺志》,第41-46页。
  vi 《拉卜楞寺志》,第303页。
  【参考文献】
  [1]阿莽班智达著;玛钦.诺悟更志,道周译.拉卜楞寺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
  [2]谢佐、何波.藏族古代教育史略[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5.
  [3]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等译.安多政教史[M].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4]蔡志纯,黄颢.活佛转世[M].华文出版社,1999.
  [5]舟曲著.拉卜楞寺简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5]冉光荣.中国藏族佛教寺院[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6]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7]柳陞祺.西藏的寺与僧 (1940年代)[M].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8]傅千吉.藏族传统教育发展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
  [9]周润年 ,刘洪记 .中国藏族寺院教育 [M]. 兰州 :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网站目录投稿:迎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