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群有没有"群主"呢?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动物群体去分析,只要有"群",就会有"群主"。群主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成员对群的依赖程度,假如原始人白天各自去寻找食物,自给自足,吃饱了晚上就回到山洞里睡觉,群主的权力就小一些;假如寻找食物需要组织、指挥,要把得到的食物拿来共同享用,群主的权力就大一些。我们把原始人群、族群、部族中,有组织、指挥能力的群主称为"首领",但起初的首领是没有标记、没有名号的,指挥劳动也不是靠语言。 如果有人认为原始人也会像现代人这样说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可以这么比喻,原始人的语言还没有画眉鸟鸣叫那么好听,凭什么这么说呀?你去听听不会说话的孩子怎么发音就知道了。原始人首领指挥劳动大多靠手势,"哦"、"啊"那些简单的吼声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因为那时人类还没有真正的语言,人类创造语言是在识读"血缘记号"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于"后天语言",后天语言我们又叫它"文明语言"或"文字语言",今天我们教幼儿说话,教的都是"文字语言"。 人类在启蒙初期,不但没有语言,万事万物没有名字,就是人体、四肢、面额、五官、五脏等也是没有名字的。"手"这个器官名,是借用了手部族名,因为手部族符号像"手"这个器官(见篆体字"手")。没有哪个神仙告诉中国人这个器官叫"手",也没有哪个神仙告诉英国人这个器官叫"hand",都是借用。手,含多个部族血缘信息,是婚合字。手部族木正为"杽",金正为"釒手",首领为"抙",宰官为"看",因被借用为首领符号,手部族太多职能字被丢失。手部族后代姓氏为"手",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河北定州、上海等地均有此姓。" 当部族名"手"被借用为人的肢体器官"手"以后,部族社会出现大分工时期,"手"被借用为"首领"符号就水到渠成了,因为那时首领指挥劳动还多靠"手势",原始部族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生活所需全靠双手劳动,而有组织、有指挥的劳动效率更高。一个部族的人群包围了一个、几个,或一群猎物,什么时机出手围捕,大家都要看首领的手势或指挥棒,首领认准时机把手一挥,一场围猎战斗就打响了。 借用"手"和手变体"扌"作为首领符号使用,是部族首领地位提高的一个象征。在"凭记号避免血亲近亲通婚"的原始社会运作下,人体素质显著提高,人口数量大幅增加,部族分族情况也会按辈分、官名操作。在许多新部族不断出现的历史时期,各部族首领那一支的分族,就以其对应的官名符号作为新族名,由此产生新姓字。例如: 丁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打部族,打(dǐng)姓; 工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扛部族,扛(gāng)姓; 召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招部族,招姓; 奄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掩部族,掩姓; 夜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掖部族,掖姓; 咠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揖部族,揖姓; 矣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挨部族,挨姓; 巴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把部族,把姓; 荅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搭部族,搭姓; 奏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揍部族,揍姓; 敢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撖部族,撖(hàn)姓; 敬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擎部族,擎姓; 合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拿部族,拿姓; 樊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攀部族,攀姓; 與部族首领分族后建立擧部族,擧姓。 (以上姓字均录自《中国姓氏大辞典》) 手旁姓字表示首领,和我们今天说的"一把手"含义是相同的。因手旁姓字最容易被理解为与动作有关,所以被借用为动词的例子很多。在漫长的部族社会(或者叫原始社会)里,部族首领符号并不是单一的"手"或"扌",尤其是带"手(扌)"旁符号被借用为动词以后,各部族又寻求别的姓字作为首领符号,当"首"和"頁(页)"两个族名被借用为人的"头部"时,"头人"或"带头人"也自然而然成为首领的意思。《辞源》:"頁,人头。古‘首’字。"《说文解字》:"頁,頭也。"《康熙字典》引《六书故》:"頁即首字"。这些解释,都是姓字被借用后的含义,毫无疑问,頁、首本来都是姓氏。在这段历史中,出现的首领符号举例如下: 丁部族首领符号"頂(顶)"、"丁首"; 工部族首领符号"項(项)"; 令部族首领符号"領(领)"; 或部族首领符号"馘"(guó); 來部族首领符号"顂"(lái); 真部族首领符号"顛(颠)"; 口部族第四代首领符号"囂(嚣)",首领符号被写在中间,《中国姓氏大辞典》中收录囂姓。 另外,丶(zhǔ)部族、亠(tóu)部族、大部族、斗部族等名号,在历史上被借用为首领符号的情况也出现过。 丶为首领符号的有:木部族首领为"术",水部族首领为"氷"。 亠为首领符号的有:乂部族首领为"文",几部族首领为"亢",父部族首领为"交"。 大为首领符号的有:巴部族首领又为"夿",亦部族首领为"奕"(yì),棥部族首领为"樊",者部族首领为"奢"(shē),多部族首领为"奓"(shē),壯部族首领为"奘"(zàng),酋部族首领为"奠",乂部族第四代首领为"爽",百部族第二代首领为"奭"(shì)。 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康熙字典》中"斗"的另一个注音是"zhǔ(主)",由此推测,"斗"也曾被借用为首领符号,例如口部族首领又为"呌"(jiào),酉部族首领为"酙"(jiǎo、zhēn),角部族首领为"斛"(hú),臾(yú)部族首领为"斞"(yǔ),甚部族首领为"斟"(zhēn),鬼部族首领为"魁"(kuí),黄部族首领又为"斢"(tǒu),蜀部族首领为"斣"(chù)等。 随着国家社会的建立,部族社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首领符号少部分作为姓氏流传下来,更多的则是去掉首领符号恢复使用祖姓,另一部分要么被借用为语言文字,要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保留下来的"手(扌)"旁、"頁"旁等姓字,比如扛、推、搞、頂、頌、擎等,既保存了其部族首领的信息,也是研究姓氏起源和发展的珍贵资料。 2017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