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5024)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中国山水画中皴法特殊性及重要性闡述,指出皴法的主要种类,及笔墨效果,同时强调皴法学习过程中的技法要点。 【关键词】皴法;笔墨;山石;斧劈皴;披麻皴 一、皴法简介 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在观察客观形象基础上,以寓兴、写意为目的的创作传统,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在审美的主客关系中,以主客体和谐为原则而偏于主观的创作思维特征,成为中国人缘物寄情,抒发胸臆的艺术载体。我国土地广大,地质也因地域而不同,历代画家通过笔墨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以表现山岳特征阴阳向背的独特技法"皴法",它是中国画独有的专用名词。在中国画的山水画中,皴法的出现标志着的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 可以当作山水画艺术中的一种生命看,它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等的特殊技法法,表现山石﹑峰峦时主要包括: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时主要指:鳞皴﹑绳皴﹑横皴等。 二、皴法种类 皴法的发展经过了历代画家的不断专研,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到了元代又出现了王蒙的"解索皴"、倪瓒的"折带皴"等。之后明、清两代山水画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造。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也都有新的创造,其中傅抱石在传统的"乱柴皴"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笔法创造出著名的"抱石皴"。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1、大、小斧劈皴:斧劈皴由唐李思训所创,主要表现火成岩山岩崩溃的部分与突出的部分。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以毛笔的侧锋以斜角擦出,适合描绘质感坚硬而多棱角的山石、峭壁或陡坡,因为山石的块面仿佛遭利斧砍凿而成,所以叫做"斧劈皴"。依其笔势变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斜斧劈皴"。马远的《踏歌图》将斧劈皴演绎得淋漓尽致,《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它的上半部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2、披麻皴:线条直长从上而下,笔法如披开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得此名,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多用来画我国江南土石丘陵草木的松软土质的山水,以中锋用笔,圆而无圭角,弯曲如同画兰草,一气到底,线条遒劲,须有参差松紧。创自五代董源、巨然,又经过不少画家地不断地演变分为:线长的称长披麻,线短的称短披麻,线乱的称乱披麻。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图2),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3、解索皴:解索皴的线条较披麻皴更长,而且沿著一条中轴线向左右散开,形状就像是渐松解开来的绳索,以此得名。学习解索皴王蒙的《春山读书图》是较好的范例。 4、荷叶皴:是表现水成岩所形成的山和岩的主要方法。荷叶皴取法于荷叶筋展披拂之形,适宜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有景观。画荷叶皴亦以柔美的中锋为主,它同时具有披麻皴与解索皴的特色。 5、折带皴: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特别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得名之…"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倪瓒将折带皴表达得俊逸高雅,初学者不妨以他的《渔庄秋霁图》作为学习范本进行临摹。 6、云头皴:表现古老山脉的圆形山顶的主要方法,能表现出苍劲的感觉。此皴是用细密流利、舒卷如云的线条来勾勒山石的轮廓,由于其运笔的轨迹圆转如夏日上升的卷云,因此名为"卷云皴"和"云头皴"。郭熙的画中常见云头皴的表现形式。例: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 除了以上几种,皴法经过历代众画家的不断实践演变出很多种类,如:弹窝皴、叠糕皴钉头皴、雨点皴、刮铁皴、鬼面皴、乱柴皴、马牙皴、米点皴、破网皴、拖泥带水皴等。我们又将这些皴法归纳为线皴、面皴、点皴: (1)线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等 (2)面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 (3)点皴:米点皴、豆瓣皴、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 皴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须视地质构成的关系而定,必要时可将两种或者几种皴法混合或折衷使用。画者需要用笔灵活,有时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才能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 三、皴法的形式美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特殊技法,它源于自然界真实的山石和土质结构,重在表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土质和山石的形态、岩石的褶皱、纹理、裂痕、断层、阴阳、凹凸等等特征。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以自然形象为绘画语言依据,形成的"程式化"笔墨形态,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外在形式上皴法是中国山水画形式美、笔墨美、肌理美的综合体现,美学内涵上又秉承了中国艺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中国画审美意象的提升与外化。 作者简介:王燕珍(1982—),浙江舟山人,现在西南林业大学,助教职称,研究方向:美术基础造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2]孔六庆.继往开来——明代院体花鸟画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编[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4]周京新.感觉无限[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14 [5]董欣斌、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6]郑奇.古代名画赏析[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 [7]方熏.山静居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