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已暴露出一些弊端,影响了人才的健康成长。本文以试点学院为例,针对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师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职称评审 试点学院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教育部于2011年在17所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途径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职称评审制度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决定了高校教师队伍的质量和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各类人才培养的水平。其初衷是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提高教育的质量和科研的高度。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已逐步暴露出各种弊端,影响了人才成长。因此职称评聘亟待改革,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定和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的弊端 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全面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时代要求,职称评审的问题日益显现:评与聘工作相互混淆、评审指标体系不够合理、评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1.评与聘工作相互混淆。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基本上是即评即聘,一旦拥有了职称,便拥有了职务终身制,且与福利待遇相挂钩。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评聘工作机制不利于激发教师的潜能。即评即聘,许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安于现状,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压力,严重阻碍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优化。这种重评审,轻聘任的机制,是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阻碍了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影响学院的长远发展。 2.评审指标体系不够合理。 (1)重科研轻教学。在职称评审中,教学效果因不易被量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而易被忽视;同时各类资源分配又更倾向科研,并和职称晋升、工资待遇挂钩,这导致高校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现象。很多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不愿承担教学任务,而态度认真、执着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却很难获取职称。但是,教育质量是教育永远的主题并且永远居于第一位,教师们"重科研轻教学"的意识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 (2)评审指标单一化。高校中,不同的院系有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在教学、论文发表、科研经费、专利申请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标准;同时,在教师中,有的专擅教学,有的擅长科研,单一的评审指标无法科学合理的评价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教学水平极高,但由于论文发表达不到要求而无法晋升,因此得不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使职称评审失去了公平性。 (3)重数量轻质量。在职称评审中,科研成果是最易被量化的。因此在职称评审指标中对论文的数量、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科研经费到账的数额、获奖、专利等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硬性指标就不具备申报资格,这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能晋升职称,一味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不能潜心研究原创性的工作。这严重制约了学术创造性,使得科研论文数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严重的不对称。 (4)评审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在职称评审工作中,材料核实和专家评审都存在人为因素,为更好地职称评审的公平、公开、公正,评审制度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的职称评审工作往往时间比较仓促,从教师申报到出评审结果不过两个月时间,时间短但履行的程序多且复杂、工作量大,增加了评审过程中的出现偏差和失误的概率。 二、改革措施 试点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应积极探索,建立导向正确、评审指标多元的职称评审制度,以适应高等学校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各类人才的培养水平。 1.制定科学的评审机制 (1)实行评聘分离制。高校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就要把聘任制作为基本的用人制度,淡化对人的身份管理,废除职务的终身制,强化岗位管理。高校职称评审要逐步向职务聘任制过渡,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职称指标总量控制向职务结构比例控制转变,由以往重身份、重评审、重资历向重岗位、重聘任和重实绩转变。 (2)科学设岗,完善上岗聘任条件。科学设岗是职称工作的重点,也是职称改革的难点,但对优化和改进教师职务评聘意义重大。学院要立足自身发展的实际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在教师职务评聘时严格按照设置的岗位进行评聘。 2.淡化评审,强化聘任和考核 探索科学有效的聘后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是职称评审的长效保障机制。要将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职务变动、晋升奖惩评优的依据,将考核制度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保证考核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制定合理的评审指标体系 (1)强调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职称评审制度中,要明确教师每年须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并把任现职以来的教学考核成绩作为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条件。同时,探索建立教育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等价的评价体系,比如教学成果奖、撰写专著、教改项目、精品课程、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获奖等在评审中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一样可被量化,这将极大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教学,扭转目前教学与科研严重失衡的态势。 (2)制定多元的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制定不同的评审指标内容;同时试行设立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不同的资格申报类型,并建立相应的职称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教学为主型"可量化评价指标有:教学工作量、教学考核成绩、教学成果奖、编撰教材、教改项目、教学论文、指导学生获奖等。在评审过程中,"教学科研并重型"是指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科研工作突出的,可量化评价指标有:承担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多元化的评审指标体系,使每位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各取所需,这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潜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术业有专攻"。 (3)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职称评审中,对未满足基本申报要求中的个别条件,但有突出业绩、确实非常优秀的人员,可适当放宽条件并给予优先。如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Nature/Science)、产生原创科学方向,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等,这可以提高教师追求高质量、原创性和突破性学术研究的意愿和动力。 4.完善评审制度 (1)理清评审组织和程序。成立学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成立申诉与调解委员会,对评审进行监督,并负责对有异议的结果进行申述调解;党委、人事部门等行政机构只有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干涉。评审程序包括:个人申报、资格审查、材料公示、公开答辩、同行评议等。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责任意识、"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严格按照职称审核规范审核,真正做到职称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运行,提高职称工作的管理水平。 (2)完善评审公开制度。评审的程序以及评审的各个环节(申报人资料及评审结果)都要做到公开透明,增强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这样可以保证材料真实,减少考核误差,同时能有效防止行政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衡量高校教师学识、才能、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建立科学、规范、和合理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与社会的需要,已成为广大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以试点学院为改革试验田,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制度,以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师资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鸿政.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的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9):44-58 [2]张由菊,杨尚昆.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展望[J].2015,36(10):252-253 [3]杨巧艳,石剑虹.高校职称评审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2014,12(51):191-193 [4]肖鸿雁.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的改革,黑龙江教育[J].2015,8(1146):56-58 [5]钟昱.职称评审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导向作用[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101-103 [6]罗向阳,林瑞娟,支希哲.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悖论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244):44-47 [7]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2013,1(211):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