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较为集中的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观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作了专门论述,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较为集中的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文艺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文艺的重要地位与特殊作用,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习近平同志将文艺和文艺工作放置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中,他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的与时俱进、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广阔的国际大环境、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运势等诸方面加以审视。新时代文艺的伟大作用和特殊作用,文艺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日益凸显和不断凸显。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到文艺家的使命和文艺作品的作用时,习近平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党重新认识和高度评价文艺的作用和艺术家的作用,无论是对于文艺还是文艺家,这个认识与评估在深度与高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文艺的主体:人民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创作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更是对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全面阐释。这一重要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一贯坚持的文艺创作的"人民性"。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也始终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观发展的各个阶段。毛泽东同志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本方针。可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整个毛泽东文艺观的重要支柱。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全党实现从"阶级斗争为重点"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提出了自己的文艺观。他指出,文艺不应该服务于"临时的、具体的、当前的政治",而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二为"方针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文艺观,其核心理念蕴含着"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用正确舆论引导人民,用崇高精神塑造人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的重要内容。而文艺工作者在这种文艺观的指导下,创作出弘扬主旋律、形式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则是实现文艺"人民性"的重要途径。胡锦涛同志主张以科学发展观来应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的机遇期,而在这一过程中,文艺应当为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他提出的"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主张,也将文艺创作的源泉、服务的对象都归结到"人民性"上。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对20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文艺思想成就的集中总结的话,那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的历史定位时期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理论指导性。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延安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还是新时期以后"二为"方针中提出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几乎被定格为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似乎是我们一直以来对文艺与人民关系的全部领悟与理解。在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之间的某种疏离和距离,甚至看到了某种疏离和对立。而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则将这种疏远对立关系转化为一种内在统一的关系。这样,"人民"从单纯的被"服务"的对象转变成整个文艺创作的"主宰者"。 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 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习近平同志认为是:中国精神。何为中国精神?在习近平同志看来,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它是在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独有的历史历程、独具一格的基本国情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中国精神"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如爱善、尊重人民、崇尚正直、辩证统一、崇尚和谐、追求平等等。自强不息,敬业乐业,崇尚正义和善良,帮助有需要的人,勇敢的正义行为,孝敬老人,爱护亲人。培养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爱和平、勤奋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弘扬以自由、平等、包容、创新、进取为内涵的时代精神,因为,这些时代精神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求。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来源于实践的生活和形式,为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素材。许多作品都是通过诗歌、抒情、散文、戏剧、影视等各种优秀的文艺形式呈现出来的,中国精神也是通过这些作品表现的。艺术作品已经被记忆和记录,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以今天和未来更加生动和丰富的文艺形式被传达和呈现。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只有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精神,以求真求善求美为主旨的艺术手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只有创作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才能让中国精神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此外,习近平在谈到当下的文艺批评时,有较多的批评性意见,最主要的就是文艺批评褒贬甄别的功能弱化,缺少批评精神。由此,他强调批评自身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也提倡养成辩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批评氛围。"讲话"指出,批评"不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简单地用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这都是当前批评现状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意见和论述,对于我们反思批评现状,重振批评雄风,都很有启迪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王尚君,刘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探析[J].《毛澤东思想研究》2018. [2]肖罗.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J].《党建文汇月刊》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