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国学的学术论争与国人的文化自信


  王利 于萱 刘兆发 林永伟 鲍国庆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与日俱增,一股"国学"热也悄然兴起,"国学"进课堂、上电视、登报刊、印图书,形形色色,随处可见。
  【关键词】国学;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国学热"和国学概念、内涵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反差,围绕着国学的学术论争更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认知,以至于对"国学"的地位及其发展影响颇大。
  一、"国学"的概述
  "国学"这个词从上世纪初即已出现。广义的理解,以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的一段话最具代表性:"‘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过去的一切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长期以来,"国学是国故学,而国故学包括一切過去的文化历史",这基本上成了国内学术界的共识。但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国故"典籍浩如烟海,在现实生活和研究过程中,"国故"主要被指称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从而形成了"国学"的狭义理解。至于在当前的"国学"进课堂、上电视、登报刊、印图书等具体活动当中,"国学"的涵义被进一步收窄,几乎成了"儒学"的代名词。"国学"包括"儒学","儒学"是"国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学说,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因此,我们必须防止在强调"国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时立足于"广义""国学"概念,而在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又强调"狭义""国学"概念,甚至用"儒学"概念取代"国学"概念的现象。
  二、"国学"的基本精神
  "国学"是产生于封建主义社会的农业小生产基础之上的思想和文化体系。因而,"国学"的理论特征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以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为己任,注重个人修养而忽视集体协作和社会变革。从"国学"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综合来看,"国学"作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孕育和发展的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其精神实质无非有两点:一是作为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起到教育人民、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二是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上保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因此,"国学"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国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当代表现
  1.在"国学"的基本精神的指引下,"国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强项和弱项。而"国学"的社会功能是与其基本精神和强势项目相一致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根基和载体;第二,规范了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维护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第三,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润,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国学"不仅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精神的承载者,也对当代人的文化传统、政治素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在面对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则要区分其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真正做到吸取"精华"、扬弃"糟粕"。根据"国学"基本精神、社会功能以及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优长"和不足,我们可以推演出"国学"在现时代有可能承担的几个历史任务及其能够实现的程度:(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2)加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稳定;(3)振奋民族精神;(4)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5)推动当代中国的全面现代化。
  2. "国学"的当代表现,(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国学"一词,是西学东渐时期与西学相对而提出来的。二三百年来,"国学"在与西学的对垒中屡战屡败。而在当今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都有了提高;在国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西方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备条件。因此,"国学"在这一任务的完成方面应该是困难最小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必须区分精华与糟粕,一些已经与现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必须予以坚决抛弃。(2)加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稳定方面。这是"国学"的传统强项。迄今为止,国学仍然在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底线"和"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现时代,"国学"中有关"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之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还需要适应时代精神和时代课题的要求,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倡导团队精神。(3)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国学"在历史上的辉煌,如泱泱大国、五千年文化和"四大发明"等,确实能够证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但除此之外,"国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欠缺,导致它在面对当今中国在实现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强烈需求时,具有严重的先天不足,很难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提供世界观、方法论和文化传统的支撑。因此,在现时代,"国学"在振奋民族精神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受到很大局限。(4)推动当代中国的全面现代化方面。不仅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学"的基本精神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即使是在现时代,"国学"能够承担的历史任务也主要是在传承文明和维护社会秩序,即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个人修养、维护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至于在完成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方面,如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十分有限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
  在世界越来越全球化、普世化的21世纪的今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族群,理应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世界,有不同的文化的空间和内在价值。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近三千年的国学,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秋月,浅谈"国学"的学术论争与国人的文化自信.2017.
  [2]刘浩宇,探讨"国学"的学术论争与国人的文化自信.2017.
网站目录投稿:怜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