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柳+张娟 (1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2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化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化通过聚集经济加速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等要素的积累,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的本质即是人的"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城市人口增长,进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二者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化制度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的不断减少、户籍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原因,中国农村形成大批剩余劳动力,促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三个方面。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如下: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增加,增速下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据调查发现(表1),从2011—201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总量不断增加,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稳定的向城市转移,但人口转移数量的增速放缓。2013年中国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使得2013年外出农工的增速提高到5.5%。随着宏观经济趋于平稳,2014年外出劳动力的增速恢复到3.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 据调查统计,2010年外出勞动力中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71.5%和40.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24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2012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78.3%和44.1%,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25.1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公共设施完善,世界500强企业大多落户于此,就业机会多,平均工资水平也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来到这里寻找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四)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益明显 劳动力回流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失业、创业或从事先前产业失败等原因,重新回到流出地超过6个月的现象。整个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即农村户籍,并没有发生改变。 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乡村的预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等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数据显示,2010年东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上年减少888万人,下降8.9%;中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上年增加了618万人,增长33.2%;西部地区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294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775万人,增长35.8%,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的比重超过20%。农村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被动回流大于主动回流①。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给中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明显,就业结构落后于产业结构。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不断减少,二、三产业逐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的就业并不充分,实际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后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体力劳动,一方面是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 (二)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转移不足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的特点②,也就是说,尽管转移后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据统计,中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8000万之多,但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有总量的20%—25%。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中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底转移,即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中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却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 中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2年以下,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这种现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许多农民工采取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方式,实行季节性打工。这样一来,增加了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并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增大,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大。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自发性转移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据调查统计,自发性转移(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占62.2%,中介组织推荐占25.6%,政府组织集中培训输出占12.2%。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转移增加了政府对劳动力的宏观调控难度,同时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转移成本,无序化的转移也给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 建设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注释: ①主动回流是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在城市打工的劳动力觉得他们回到农村可以获得比他们继续留在城市更多的收益,因此他们选择积极主动回到农村。被动回流是指外出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生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客观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人力资本的限制,导致他们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机会,重新选择回到农村工作生活。 ②"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是指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农民身份,即他们仍然是农村户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韩秀华.中国二元教育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