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照片收藏


  所谓"老照片",国际上通常指1953年之前制作的感光层中含有较多金属成分的照片。而国内对老照片至今仍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划分标准,在近年艺术品收藏市场上把直接通过照相机成像或在拍摄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如五年)内洗印完成的照片均称为原版老照片,甚至一些收藏者认为老照片就是"老"的旧照。无论定义如何,老照片因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中国影像收藏热,全国各地博物馆也更加重视影像的价值,开始收藏摄影作品[1]。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加大了对老照片的收藏力度。经初步统计,自2000年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原版珍品老照片近9000张,涵盖了晚清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俗、自然风光等各个领域,汇成一系列展现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大型图集。
  一、晚清民国时期老照片的收藏
  20世纪40年代初,西方摄影术随着坚船利炮来到中华大地上。出于商业、宣传或考察等种种目的,来华的西方人士应用这一新科技,将神秘的东方古国的一景一物记录下来,留下了大量的摄影作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的这一时期照片数量也相对较多,共有5600余张,占整个入藏照片数量的60%,且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2009年入藏的200余张外国人拍摄的中国早期立体照片和玻璃版幻灯片,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香港、广州、福建、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城市街景、农村风光、民风习俗、社会生活等旧中国景象全面地呈现出来(图一、图二)。除展现自然风光、民众生活外,2009年入藏的30张中国早期著名影楼制作的原版照片见证了中国早期老照相馆的发展状况。黄花岗72烈士之一林聿民遗照及其家属合影的原版照片和反映孙中山先生葬礼盛况"奉安大典"的63张原版照片,则真实再现了民国初期政治革命的血雨腥风和国民思想的日益觉醒。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入藏的日本间谍岛崎役治拍摄的3000余幅黑白原版照片,在反映中国20世纪20-30年代各省地理人文风貌的同时,也是论证日本侵华野心的重要影像资料(图三、图四)。岛崎役治,日本职业摄影师,1918年来华,1924年成立了亚细亚大观社并创办了摄影月刊《亚细亚大观》,在东北日本侨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和刊物经营者,岛崎役治还扮演着日本间谍的角色,长期打着旅行考察的幌子在中国各地搜集情报,直接为日本政府的渗透与侵略服务[2]。仅1925-1931年间,他就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将所见景象用相机记录下来,装订成相册,对外出版发行。这39册3000余张黑白原版照片就是岛崎役治在这一时期拍摄的,其内容涉及东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古、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西藏、香港等地区,涵盖城市面貌、山川河流、地理交通、资源物产、民俗民情、名胜古迹等题材。这批照片单纯从摄影角度来看艺术性不高,但是对于研究近代日本不断向中国渗透及侵略的细节问题,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驳斥日本美化侵略、否认历史的重要铁证。
  由于摄影术是西方发明的新科技,中国摄影术在西方人士的带动下才刚刚萌芽。因此,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老照片主要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一时期作品也以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为主,而且不乏名家名作。如2009年征集入藏的英国著名摄影师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拍摄的 11 张原版照片。威廉·桑德斯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商业摄影师之一,也是19世纪在中国拍摄照片最出色的摄影师之一,被称为"主宰了上海摄影界27年的摄影家"和"可能是第一位釆用手工上色的摄影家"[3]。他于1860来到上海,开设了森泰照相馆,从事专业摄影,直至1888年基本不再摄影。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人物肖像、人文风俗和战争题材的照片。其摄影作品在当时广为人知,流传甚广,代表了 19世纪中国摄影的最高水平,其中尤以手工上色的代表作最为珍贵。如今他的作品已成为收藏界争相追求的热门珍品。这批原版照片虽然仅11张,但是皆属于纯手工上色的经典之作,如《中国囚犯》(图五)、《吸鸦片的人》《中国女子的裹足》《中国独轮车》(图六)等。2010年入藏的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Ricalton)拍摄的100张原版立体照片也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名家珍品。詹姆斯·利卡尔顿是20世纪初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外国摄影师之一。1900年初,他受西方安德伍德(Underwood& Underwood)图片公司派遣来到中国,先后游歷了广州、汉口、上海、宁波、苏州、南京、烟台、天津、北京等地[4]。在天津和北京,他正好遇上了义和团运动,歪打正着地成为记录这一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回国后,他所拍摄的这批照片在西方各国广泛发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批照片是利卡尔顿此行拍摄的重要作品(图七、图八),由安德伍德公司于1901年制作,配有专门的观片器,且每张照片后面都附有利卡尔顿对当时拍摄情景的英文解说。它不仅反映了 1900年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记录下义和团运动所带来的冲击,成为近距离记录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珍贵影像资料。
  此外,还有难得一见的珍品。如2009年从美国征集入馆的219张外国人拍摄的玻璃幻灯片。玻璃幻灯片因其材质为极易破碎的玻璃而保存较难。这批拍摄于20世纪初的玻璃幻灯片却保存完好,基本无一破裂,且图像清晰,六成以上为人工上色的彩色照片,大部分照片上还附有摄影单位或个人手写的英文说明。其中反映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广州、福建、上海等地的传教活动及其在华生活等照片,特别是美国传教士在缅甸如何帮助当地居民发展农畜牧业、手工业等照片在收藏界鲜有见到(图九、图十)。2011年入藏的德国摄影师伊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拍摄的12张圆明园宫殿残迹照片更是限量版珍品。伊斯特·奥尔末是目前已知最早来华的德国摄影家,也是最早在台湾和厦门一带拍照的摄影家之一,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1867年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从事专业摄影,不久进入大清海关工作,1872年8月调至北京海关任职。在京任职期间,他拍下了 12张圆明园废墟的珍贵照片(图十一、图十二)。这12张圆明园残迹照片是目前已知的圆明园被烧毁后最早的影像资料[5],也是最接近西洋楼原貌的影像资料。它最初是玻璃底版,几经流转后,现由著名收藏家徐宗懋(秦风)先生收藏。徐先生还在这套玻璃底版上冲印出30套限量版收藏级照片,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套是为第一套。
  二、抗战时期老照片的收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面对日军的残暴入侵,中华民族上下齐心、浴血奋战,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御强敌。国外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派遣摄影记者赶赴中国,记录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国内摄影界也把镜头焦距在全民抗战上。因此入藏的这一时期照片主要反映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中华民族的团结抗战。如2009年入藏的由美国著名摄影师卡尔·迈当斯(Carl Mydans)拍摄的50余张彩色高清扫描照片,真实反映了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侵略者对重庆地区的疯狂轰炸以及轰炸造成的大量无辜平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景,生动展现出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疯狂屠杀时所表现出的坚毅、勇敢与不屈(图十三、图十四)。2015年征集入馆的800余张抗战时期的历史照片,则全面反映了抗战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不畏残暴、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斗争场景以及边区军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等生活场景。同时,这800余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战照片与2009年入藏的128张反映国统区军民共御强敌的高清扫描图片,共同勾画出一幅中华民族顽强斗争、绝不屈服、共同抗战的完整画面。800余张根据地抗战照片是由众多红色摄影家拍摄的,128张国统区抗战照片是由美国著名的《生活》杂志社派遣来华的专业摄影师拍摄的。这两批藏品从国内与国外两大视角,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全中国一致对外的抗日情景,为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提供了丰富而全面的图像资料。
  在抗战时期的照片中,众多红色摄影家及其摄影作品成为一大亮点。作为中国红色摄影界里程碑式人物——沙飞,其摄影作品成为收藏界的重点对象。沙飞是中国第一位提出摄影武器论之人,是中国革命军队的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新闻摄影机构的首任领导。他还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份摄影画报——《晋察冀画报》。1938-1945年,沙飞拍摄了数以千计的作品,许多成为经典之作,影响深远。2006-201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征集到200余幅沙飞原版经典照片,如鲁迅与木刻家、鲁迅遗容、战斗在古长城的八路军(图十五)、战壕里读报的八路军战士、聂荣臻将军与日本女孩等。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收藏了石少华、罗光达、吴印咸、赵烈、李途、徐肖冰、蔡国铭、流萤、袁克忠、叶曼之、叶昌林、蔡尚雄、雷烨等40多名红色摄影家拍摄的反映中共领导下军民抗战的800余张作品,其中佳作纷呈。石少华拍摄的《埋地雷》(图十六)、罗光达拍摄的《英勇卫士》(图十七)、徐肖冰拍摄的《彭副总司令在关家垴战斗前线指挥作战》、蔡国铭拍摄的《齐会歼灭战》、叶昌林拍摄的《兄妹开荒》(图十八)、雷烨拍摄的《熊熊的篝火》(图十九)等经典作品深入人心。据目前已知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批红色摄影家人数及其摄影作品数量在文博界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除红色摄影师作品外,还收藏了一批方大曾、庄学本等摄影家的重要作品。方大曾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的先驱,也是抗战期间为国捐躯的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其摄影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0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方大曾拍摄的837张原版底片。这批底片图像清晰,画面质量很高,照片内容不仅反映绥远抗战前线的情景(图二十、图二十一),还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区的民风民俗,对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展示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反映当时劳苦大众的生活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们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界这方面收藏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艺术水准。庄学本是中国著名纪实摄影家,也是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痛失东北三省。庄学本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把祖国腹地各民族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国人以期开发西部的爱国热情,于1934年至1942年间走访了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人类学考察,拍摄了万余张反映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等方面的摄影作品。这批作品全面记录了20世纪30-40年代初中国少数民族精神面貌,是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珍贵的视觉档案,已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引用与分析,其学术研究价值毋庸置疑。照片中的人物灵动、传神,让人过目难忘,拥有很高的艺术魅力。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征集到他的原版照片200张,其中《嘉绒少女》(图二十二)、《西藏贵族多仁台吉》(图二十三)等都是庄学本肖像作品中的经典名作。
  三、解放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照片收藏
  相对于前两个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的这一时期老照片数量较少,仅有200余张,其中最具收藏价值的是2009年征集入藏的侯波拍摄的《开国大典》原版签名照片。侯波是中国著名的"红墻摄影师",被称为"红色世纪波"。从1949年到1961年,担负着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任务的她,拍摄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开国大典、重大会议、各地视察、会见各国元首、访问城乡人民群众等活动的大量照片。同时,侯波又被认为是世界上拍摄毛泽东最多的摄影师。在目前对外公开的700多张毛泽东照片中,有400多张出自她之手。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张《开国大典》是其重要代表作品,也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这张照片是用收藏级相机纸洗印出来的原版大片,并附有侯波女士的亲笔签名。此外,收藏的中国著名摄影家张祖道拍摄的解放时期学生运动等内容的原版照片(图二十四、图二十五),以及中国著名新闻摄影家陈宗烈拍摄的20世纪50-60年代西藏风貌与历史的原版照片(图二十六)等,都附有摄影者的亲笔签名。这成为此批解放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照片的最大特色,也是最珍贵之处。
  四、结语
  这18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的近9000张珍贵老照片,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生动地呈现出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化和近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研究价值。同时,这批老照片图像清晰,品相完好,艺术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名家名作和亲笔签名的珍藏品均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特别是某些珍品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界收藏的空白。从早期的立体照片、玻璃底版幻灯片到后来的黑白银盐片、彩色银盐片等各种不同材质的老照片还再现了摄影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成为见证近代摄影技术发展的重要实物。
  [1]曾璜:《影像拍卖与收藏市场原始老照片》,《中国摄影家》2008年第3期。
  [2]杨红林:《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间谍在华摄影活动——以岛崎役治为个案的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第8期。
  [3]泰瑞·贝内特(英)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4]杨红林:《义和团时期西方影像背后的"中国观"——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詹姆斯·利卡尔顿摄立体照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7期。
  [5]徐家宁:《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收藏》2010年第8期。
  [6]杨红林:《方大曾的纪实摄影及其时代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10期。
网站目录投稿: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