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政策评估研究室研究员安雪慧指出,一些地方利用职称、收入杠杆来鼓励教师交流,但地方财力不足,教师意愿不强等问题难以解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分析,城市学区间教师流动最大的障碍是制度,教师资源归各校所有,既不是学区的也不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导致学校和教师流动意愿都不强。(12月21日澎湃新闻网)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李克强总理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教育均衡,最根本的是师资均衡。在深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提倡教育公平,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教育的当下,强力推进师资流动,保障师资均衡,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近年来,诸多地方尝试师资探索流动的硬性举措,诸如教师无校籍管理,明确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时间不能超过6年,等等。然而,理想与现实毕竟存在一定距离,师资流动的真实现状并不乐观,区域大规模、常态化教师流动,终究是教育管理目标。 事实上,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师资流动,都应顺应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什么现在的教师流动不起来?为什么城里的教师不愿到乡下来?镇区的老师不愿到村小来?其根本原因,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城乡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差距之大,对比强烈。师资流动的困境正是二元经济发展困境的体现。 要全面推进城乡师资合理流动,仅靠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大局。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应当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局势,主动融入,积极跟进,有效衔接,以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应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师资的城乡一体化流动。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学校建设上,农村中小学建设,要充分结合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重点村镇建设,通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夯实教师服务基层,扎根乡村教育的基础。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生活服务保障。以镇域为单位,实施"教师安家工程",推进教师周转房、公租房、保障房建设,并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出行工具,使教师真正能够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愉快幸福地投入乡村教育事业。 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大胆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教育联盟等有效措施,促进区域、镇域教育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研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推进区域内学校的深度均衡。通过学校的均衡,推进师资的有效流动,实施一定范围内的教师无校籍管理机制,通过统筹调整机制与定期交流机制,保障师资的合理流动。 师资交流是教育管理难题,也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要全面推进师资合理流动,需要确立统整思维与全局观念,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有序实施,科学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