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课前预习的弊端研究不能忽视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受到空前的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预习的好处众人皆知。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预习是为上课创造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注意定向的基础,在听课时就能保持积极主动、轻松自如的心理状态;从教育学的理论来讲,带着问题上课,使听课更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重点地学习,从而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学习效率。
  然而,目前广大中小学对预习弊端的研究还很不够,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端,研究弊端是为了扬长避短,除弊兴利,扩大优势,追求最佳效果。
  预习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学生预习时,依赖教辅资料,生搬硬套现成结论,容易造成"夹生饭"现象,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应该说,这样的预习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会对新知识失去新鲜感,影响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学习容易浅尝辄止。在这样的心态下,学生上课会心不在焉,教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家长虽然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但相当比例的家长并没有多少帮助孩子的办法和措施,而是成了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控制者和压力制造者,很多家长看似关心孩子的学习,实际上是在"帮倒忙"。把预习交由家长协助完成,这正是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是大凡布置过预习"导学案"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会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起点定位过高。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完成预习"导学案"就等于完成了课前预习。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讲,预习就是合理抢跑,一路领先,当然容易取胜。大多数学生则被旁落,课前预习成了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来换取少数人的成功。
  假如反过来,教师虽然布置了预习"导学案",而课堂教学的起点却仍然从未经预习学生的认知水平起步,那么布置预习还有什么意义呢?那些已经预习的学生不是枉做无用功了吗?如果不统一预习,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基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大家都以零起点进入文本,这便于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准确地把握课堂节奏,以免误判教学起点,定位过高,把大多数学生落在后面。
  四是课前预习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也不利于摆脱"以本为本"的狭隘学习观,拓展学习视野,丰富学习生活。预习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有赖于学习主体自身的学习需求、兴趣和习惯的支撑,只有在学习主体的内部需求、兴趣和习惯的支撑下进行预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自觉行为,也才会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如果将之作为一种规范来加以约束,当作一项任务来加以完成,学习主体的内驱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丧失,这种没有内驱力作为支撑的预习,其效果会大打折扣。不统一安排课前预习,可以把学习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上去,让学生在课外读物中拓展知识视野,汲取文化营养。
  五是课前预习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把课堂上的事情转移到课外,课堂无限制地向前延伸,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文章。对老师而言,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完成部分课内的任务,让教师在课堂上教起来更容易一些,实质上这是一种懒惰行为。不统一安排课前预习,可以防止教师过于依赖向课外扩张,向课前延伸,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紧缩讲解的内容,删去繁枝末节,努力在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这与时兴的"有效课堂"精神是一致的。
  总之,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有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组成,真正好的教学应当是课堂基本解决问题,次之的是课堂教学加课后复习,再次之是三个环节都存在。重视课前预习不如加大课后复习,预习是可以省略的,但复习是需要加强的。
网站目录投稿: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