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传统的风险解释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在对风险的构成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风险可以视为三要素的函数,其本质是不确定性的影响,并尝试给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风险概念。最后,指出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个趋势:积极的价值导向、重视风险信息、多目标决策管理。 【关键词】风险;要素;定义;风险管理 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一个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对风险定义的探讨。然而有关风险概念基础研究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一方面,对风险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没有被普遍接受的解释。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以及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了商业经营的步伐和财务处理的复杂性,风险的内涵和外延正随之悄悄变化,但对风险本身定义、特征、性质的研究工作却乏陈可新。 因此笔者认为,从风险管理的需要出发,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风险定义,对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定义"风险"为:在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主体对客观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导致当前的行为策略对目标值造成的不确定影响。 一、风险的构成要素分析 在风险管理中,通过对风险事件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风险概念的构成都涉及如下三个要素: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是指对与风险现象及其相关活动有着密切的人或组织。首先,"风险"是社会科学的范畴,与风险相关的话题莫不与行为人密切相关。其次,同一事件对不同行为主体有着不同的意义,对A意味着的风险可能不会引起B的注意。比如,对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而言,天气状况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要素,但主要开展车辆保险业务的公司风险管理很少关注天气。即使在同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通常认为业务量的扩大有利于公司收入和盈利的增加,而精算人员更多的考虑新业务增加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 2.目标值。目标值,是风险现象的"着力点",是行为主体阶段性所着重考虑和关心的具体的可度量的指标。目标值必须是建立于公司的整体利益考虑之上。分析目标必须将公司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整体的目标,不是哪一个部门的目标。通观全局的看待各种风险,是制定系统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策略的必要前提。其次,对同一风险现象,考察的目标值可以是丰富的。最后,作为一门科学,目标值必须具有可计量性。就公司而言,笼统的以"提高盈利水平或经济效益"为目标是毫无争议的大实话,于实践活动却缺乏指导意义。何为经济效益?这种抽象的概念应该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化,并且同公司的目标组合一致协调,形成可以计量的指标,如净现值、经济附加值EVA、投资回报率RC、市场占有率、风险调整投资回报RAROC 等。 3.行为策略。行为策略,是在面临风险时,行为主体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方法和规划的集合。就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而言,"行为策略"包含对风险现象的观察、风险识别、风险分类、风险度量、风险处理等等方面。 二、风险的本质和性质 1.风险的本质。风险从本质是讲一种不确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好可坏,可大可小。如果用数学的思维形式来反映,不确定影响(即风险)可以看作随机变量X,对其最完整的数理表达形式为概率分布。X的分布函数P(x)是风险四要素的函数: P(x)=f(P,S,O,U) P:行为主体(Person) S:行为策略(Strategy) O:目标值(Object) U:认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对风险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个主客体混合的概念。"不确定"是客观事态的性质,而"影响"则表明了主体承受的存在。将风险直接定义为"不确定性"过于抽象,而且没有重视风险构成中行为主体的互动参与。 其次,"影响"可大可小,可好可坏。将风险定义为"潜在损失"缩小了影响的范围。最后,无论是怎样的影响,都可以用精确的概率分布来表达。从这一点来讲,对风险度量的最终结果是形成正确的概率分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侧重不同,以及某些小概率事件被忽略,对风险的度量往往依赖于概率分布的若干数字特征。广泛使用的如方差、半方差,类似的风险测度在保险行业还有在险值VaR、破产概率等等。 2.风险的性质。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对风险的性质可以做如下简单归纳: (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属性。在极端的情景下,当不确定性的概率分布退化为确定性事件Pr(X=x)=1,则风险退化为一固定的成本(损失)或收益。 (2)主观性:风险的主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 目标值的选择是主观的 * 行为策略的选择是主观的 * 对风险现象的认识程度是部分主观的 (3)可控性:风险的可控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 行为策略是可控的 * 对风险认知的努力是可控的 (4)动态性:风险的动态性衍生自风险的主观性和可控性。随着对风险现象认识的深入,随着行为策略的修正和行为效果的显现,风险的状态也将发生变化。 三、風险的再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意义 对风险内涵的重新认识,即验证了近年来风险管理观念变化的若干趋势,更为将来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风险的本质以及风险的可控性,预示消极风险管理将向积极风险管理转变。 在二十世纪90年代之前,纯粹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焦点,许多灾害损失案例使公司管理者心有余悸。这一历史给学者和管理者约束于一种消极的思维模式,大多从风险成本的角度来探讨风险管理的问题,试图通过规避、控制、自留、转移]等风险管理措施来实现"风险成本最小化"[1]。这种从成本角度考虑风险的思维方式可以称为"消极的风险管理"。 进入20世纪末,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假设中,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危险,同时也意味着机会[2]。在企业价值理论的推动下,许多学者意识到风险管理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一个来源,从而提倡"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积极的风险管理认为有风险的地方就有商机,风险意味着潜在的价值创造。对待风险不能一味的排除、减弱,有时要主动的接受、保持、甚至追逐风险。风险管理的措施不仅包括规避、控制、自留、转移,还应扩展至发掘风险、吸纳风险。 2.认知程度是风险状态的决定因素之一,风险管理必须重视对风险信息的管理。 (1)信息的成本性。肯尼思·阿羅(K.J.Arrow)定义信息为"根据条件概率原则有效地改变概率的任何观察结果"[3]。市场经济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机制,事件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影响某一行为后果的外生变量十分广泛。行为者的抉择往往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而且信息需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2)信息的收益性。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量度,获取有效信息有利于风险的管理实践。以往的风险理论并没有很好的探讨信息在风险识别中的作用,致使风险管理者往往从成本出发对认识程度加以自觉把握。 (3)目标值的多重性和价值的多维性,暗示风险管理是多目标决策管理问题。 正如前文所言,在以价值为导向的风险管理中,价值绝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计量的概念,其内涵是丰富多样的。或者说,"价值"是一个多维的空间向量,不是一个线性变量①。风险研究的实践活动涉及的目标值更是层出不穷。进行风险研究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风险现象,能够更加完整的理解风险的潜在影响。 注释: ①效用理论试图用"效用最大化"作为决策的标准,但这一理论不仅在实施上困难重重,即使在公理层面上也受到allais悖论和ellsberg悖论的挑战。(谢志刚,韩天雄: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数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220) 【参考文献】 [1] 陈秉正:公司整体化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9. [2] the CAS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Overview of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 Report,Casualty Actuarial Society Forum,2003:102. [3] 阿罗K.著,何宝玉等译:信息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