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雪瑛) 作者:王雪瑛 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曾获全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著有《千万个美妙之声——作家的个体创作与文学史的建构》《倾听思想的花开》《访问迷宫》《淑女的光芒》等作品集。 几年前看到《暗恋桃花源》这几个字,如同闻到了桃花的暗香,眼前闪过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心想应该会相遇的吧。 现实的结果还是错失,错过了冬季,又错过了夏季,最后还是应验了剧中那句台词: 即使我们没有在上海相遇,我们也会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即使我们没有在十年后的香港相遇,我们也会在四十年后的台湾相遇。 总之,我们会相遇的。 那是开幕第一场戏中江滨柳对心爱的云之凡的台词。 在秋还没有彻底远离的夜晚,暮色中还有阳光留下的气息,我们沿着步行街走到了大剧院。 在上海深秋的夜晚看一场在上海的夜晚离别的戏,几乎是在相同的地点,不同的是时间:在60年前的夜上海,在梧桐和灯光下的秋千架旁,是一对正在告别的恋人。 因为青春,因为对爱的坚信,他们的离别仿佛是构思一场诗意的戏剧,思念、等候、围巾、情书,每一个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体验爱的纯美,那是他们拥有的爱,即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即使分离就在此刻的夜,在一个大时代里,两个小人物心里的爱还是完整的。 然而命运并不是他们曾经预演的戏剧,命运让他们分离了40年,从青春年少到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晚年,他们最终是在台北相见了,当然不是秋千架旁,而是江滨柳的病床边,真的是隔了八千里路云和月,千金纵买相如赋,默默此情谁诉,只能不甘地问一声:这些年来,你想过我吗? 然而《暗恋桃花源》并不是这样单一线索的剧情,这只是戏中的"暗恋"部分,与之对应的另一部分是"桃花源"。 "桃花源"讲述的是武陵人老陶和妻子春花过着贫乏的日子,妻子移情别恋,希望他远走高飞。 他无奈离家,按妻子的要求到上游去捕鱼。无意中进入了桃花源。 桃花源中怡然的生活,温暖的人性让他重新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他决定回去寻妻,但他看见真实的一幕是: 想象的美好早已在现实中千疮百孔。 (作者 王雪瑛) 她的家并不是如愿以偿的桃花源,而是弥散着琐碎而凌乱的矛盾。她的确是和曾经所爱的人在一起,却连对爱的想象和信念也失去了。 也许他们从来就和爱无缘,只是一种相互的需要。 剧情的结构方式如同可以拆卸的积木:"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剧组,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彩排的和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相让。 先是你一场,我一场,彼此打断,后来是分割舞台,"暗恋"和"桃花源"同时在剧场中彩排,对接的台词,反讽的效果,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魅影。 "暗恋"的时间背景是现代的,人物的情感是理想的,古典的;"桃花源"的时间背景是古代的,人物的情感却是现实的,现代的,一个是唯美的,爱的诗意的光辉,一个是杂乱的,爱的碎裂的阴影,"暗恋"的忧伤之中渗透着温暖和隽永,"桃花源"的喧闹之中却饱含着悲凉和解构。 一个神思恍惚的红衣女子,她既不属于"暗恋",也不属于"桃花源",她穿越在这两个剧中,也穿越在不同的时代,寻找着她的生命中依依不舍的人,刘子骥。 这样的两个剧,三个层面的情节,相互交错,相互间离,相互消解产生强大的张力,这种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暗恋桃花源》的内涵变得丰富而深远,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 一个有限的舞台变成了一个开阔的时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体验,探寻着不同的意义。 (作者与谢冕先生) 《暗恋桃花源》的策划水晶女士说: "诗意的人生,抑或失意的人生,常常不过是同一段人生透过不同角度的解读而已。" 我想,"暗恋"的情结,"桃花源"的故事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故事,也可以是不同人的人生中经历的故事。 驳杂的剧情就是斑驳的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写照。 爱,真是一种强大的能量,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她留存的方式,爱的匮乏会让生命如缺氧般窒息,爱,又是一个深远的主题,呈现着人性的深邃与幽微,从过去到现在,人的理性和感性还是无法穷尽: 有的人想用一生去忘记;有的人要用一生去寻找,有人说,唯一好的恋情,便是没有来得及发生的那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错失了爱的表达…… 舞台上的红衣女就是一个隐喻,人往往在现实中无望地寻找着理想,人在迷失中还要寻找存在的意义。 2008年为了纪念《暗恋桃花源》首演20周年,赖声川再次排演了这部作品,在许多城市演出。 20年的《暗恋桃花源》凝结着多少人的青春和华年,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观众,许多人共同演绎着体验着"暗恋"和"桃花源",在岁月的旷野里蔓延出一片记忆的桃花源。 在年复一年的春风里,桃花盛开着,沉醉着,然后飘落……爱如飘落枝头的花瓣,随着轻柔的风,零落在现实的泥泞里,粉色的,娇美的花瓣慢慢地憔悴、枯萎,被碾作尘土,唯有暗香如故,丝丝缕缕随风飘散着,在虚无和现实之间,在澄明的月光下,在恋花者的心里。 原载《新民晚报》,入选年度散文选 散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 《倾听思想的花开——王雪瑛散文集》简介 全书分成四个专辑:"大学之大""生命磁场""远方之远""心海日出"。 全书以"北大气度"开篇,详实地呈现了北大、清华,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利等世界名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探究中西方教育理念。 评论家王雪瑛以传神的笔触描绘出一批中外文化大家的身影,蔡元培、梅贻琦、冯友兰、胡适、冰心、梭罗……生动地展现他们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意境。 从名校到人物,从美国西部到东部的旅行散记,不同的专辑呈现不同的领域,王雪瑛以诗与思的结合,建构出独特的审美空间,这是有人文关怀、思想力度,文化底蕴的散文,也是新锐生动的通识教育的好读本。 此书收集了王雪瑛在岁月之岸写下的随笔,那是时光流动中的生命手记,那是她与读者分享的心灵地图。该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散文集《倾听思想的花开》 王雪瑛的文字是独特的,坚韧,睿智,而且很大气,她注重写景,却不停留于一般的写景,理性中颇显抒情的才智,在抒情的文字里融汇了治学的"暗功"。她温暖的文字中保留了思想的尖刺,沉淀着她深沉的思考,她的天空是自由而辽阔的,她注重思想的表达和展开。 ——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院长 谢冕 我研究社会价值论,得自由自然四字哲学旨归,常以此四字观文化,观艺术,观世事流变跃迁。每评艺术作品,亦以此定高下。散文之散,乃自由解放、挣脱束缚也。散文之文,乃法自然之道,得人性情之真也。雪瑛悟此理,每与论文,多有会心处。今书中诸文,更有得意者。 ——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庞井君 在作家王雪瑛的情景语言、流动语感和真情体验中,中外文化名人特别是蔡元培和梅贻琦等中国现代教育家的群体雕像得以形塑而出,《倾听思想的花开》应能激发当代读者的精神共鸣。 ——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王一川 一个人如此关注大学和大师背后的文化血脉,她的著作必定值得我们关注。《倾听思想的花开》之中,王雪瑛开阔的思想和细腻的感触将为读者制造持续的惊喜。 ——文艺评论家、福建省社科院院长 南帆 评论家王雪瑛的散文,有着回望历史的深度,打量世界的开阔,呈现自我的真诚,体验生命的丰富,她的文字,蕴含着花开一般的思与诗,呈现着汉语之美,是通识教育的好读本。 ——空间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空间物理所所长 宗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