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聊聊抬杠及如何优雅地反击抬杠


  这是 2018 年第 28 篇原创文章
  本文共有:4596 字
  聊一个有趣的事儿。
  一个半月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一年读500本书,你呢?」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我是在批判「集邮式阅读」、没事就炫耀自己读了多少本书的行为。起这么个标题,是一种引用,同时也是反讽。
  结果你猜怎么样,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
  一年读500本书?平均每天1本多?莫非你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在读书?你就吹吧!
  别笑,这样的留言还不少,大概有十来条。
  我一一给他们回复:你好,或许你可以先读读文章,再留言?
  结果有人这样回复我:没空,我要考试呢。
  这件小事令我啼笑皆非的同时,又很感兴趣,于是,过了段时间,把文章转到知乎,标题原样不改,想看看会有多少人只读标题就留言。
  结果更惨烈了:一百条多留言里面,大概有3-4成是这种画风。
  突然就有点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同行,都不再写东西了。
  以知乎为例。现在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都要克制自己不打开评论区,否则一定会看到这样的言论:
  「两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说这么多?」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你说的不对吗?」
  「你太年轻了,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事实吗?」
  特别心疼这些作者。
  说实话,我的读者,已经是天底下最温柔、最有礼貌的了,我很难想象,别人整天面对着这样的言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且,这种行为,还不能定义成「喷」,也没法举报,因为人家没说脏话。
  更贴切的描述,还是「抬杠」。
  听起来不舒服,但也没法生气。要是吵起来,在别人眼中,你就是没涵养的那一方。
  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这几天又有一个词火了,叫做「杠精」,就是指特别爱抬杠的人。
  今天看到两篇文章:一篇叫「总有弱智要行使质疑的权利」,另一篇是马伯庸的小段子,写得都不错。
  有趣的是,不但内容创作者们对「杠精」深恶痛绝,普通读者们也参加到了口诛笔伐的大军。
  可以看到,「抬杠」这个事情,实在已经太深入人心,一点就炸。
  毕竟生活中,这种软刀子捅人、你还没办法跟他怄气的行为,几乎到处都是。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是「抬杠」呢?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四条特征:
  1)习惯性反驳
  喜欢抬杠的人(我不喜欢贴标签,就不说「杠精」了),无论你说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不」,然后才是表达观点。
  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说出来的东西,跟你讲的并无二致,也一定要用自己的话重新讲一遍。
  在他们眼中,沟通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分出胜负。我不管你说什么,一定要反对你。只要这样,我就能感到「我赢了」,从而获得优越感。
  2)鸡蛋里挑骨头
  常见情形:
  把一个很小的点无限放大,否定你的所有内容;
  强调极少数的例外情况、特殊情况,来反驳你的普遍情形;
  把你的话极端化,造成谬误,从而对你进行攻击。
  举个例子,我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作者在非常严肃、认真地科普一些内容,比如音乐的艺术性、创新性,列举了种种手法、突破、试验,等等。底下有人回复:
  「讲这么多有什么用?音乐好听不就行了,谁在乎这些东西?」
  这就是第一种情形。
  像第三种情形,也很常见。比如,如果我把这篇文章转到知乎,你猜会不会有人在评论中说:
  「只许说好话,还不许人质疑了?你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这就是把「抬杠」跟「质疑」等同起来,把「反对抬杠」引申为「反对质疑」,偷换概念,并且站在道德高地上狙击你。
  当然,像最开始的例子,那种不看文章就留言的,都不是鸡蛋里挑骨头了,是礼帽中变兔子。
  3)阴阳怪气
  常见情形:
  使用「您」明褒暗贬,表示讽刺;
  使用「呵呵」「幼稚」等语言,贬损对方;
  能用反问一定不用陈述句;
  ……
  这些方法合起来用效果拔群。举个例子:
  「非得分出一二三四?呵呵,您还是好好想想再发言吧。」
  类似这样的句子,能够噎死许多人。
  当然还有更高阶的: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吗?」
  (是的,只有你一个人)
  「说这么多,无非就是……罢了」
  (你说的都对)
  「我都不想吐槽了」
  (谢谢你高抬贵手)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非建设性
  像前面这些,都还只是形式,如果内容非常有价值、很有建设性,那也还罢了。
  但很多时候,他们是不会给出建设性发言的,通常留下一句阴阳怪气、鸡蛋里挑骨头的反驳之后,就脚底抹油。你要是一定要问清楚,他们通常只会甩下一句「你自己想想」「懒得跟你说」。
  要不就是不说话:「我说不出哪里不对,反正就是不对!」
  这也就是抬杠跟「吐槽」「质疑」最大的区别:后者有用,能够击中弱点,你就算不舒服也无话可说;但抬杠呢,通常避重就轻、以偏概全、难以回应,除了让对方不爽,没有任何正面意义。
  为什么会有「抬杠」这种行为存在呢?
  除了大家常说的「刷存在感」之外,其实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自我意识过剩,二是缺乏共情能力。
  先聊聊第一点,自我意识过剩。
  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我们的自我意识,会经历一个阶段:由「主体性」,过渡到「主体间性」。
  什么意思呢?
  小时候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幻想:男生幻想自己成为英雄,女生幻想自己成为公主。这时,我们是以自我的视角看待世界。这个世界的信息被我们吸收、整合,组织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世界」。
  而这个认知世界的中心,就是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我们是以自我为中心,去构筑一切实体和「我」的关系,再把这个实体-关系网络构建入我们的意识之中,作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阐释。
  这时,这个「认知世界」中只有一个主体,就是「我」。
  但随着我们长大,尤其是进行社会化之后,我们会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只是「我」一个主体,其他人作为个体,跟「我」是完全平等的。
  于是,「我」作为唯一主体的地位被消解,「他人」参与了进来,和「我」一起构成这个世界的多重主体。
  这就是社会意识的萌芽,也是一个人经历社会化的标志。
  但有些人社会化不完整,他可能就会一直保持原有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对他来说,他是主体,是经验者、观察者、思考者,其他人都是客体,是被经验、观察、思考的对象,他需要维持这种主导性。
  这样的人会有什么特征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每一段关系,都会追求「主导」和「统治」。
  你一定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坚信「我认为的一定是对的」,如果跟他不一致,那一定是你错了。他想的永远是「我要纠正你」,而不是「我们如何达到一致」。
  甚至很多时候,他们进行沟通、讨论,目的不在于说服你,而只是单纯地享受那种单向表达的快感,以及由单向表达所带来的、微妙的优越感和权力暗示。
  我见过一个比喻,非常精妙,说: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阅读文章时,不是在交流学习,而是在批阅奏折。
  这个说法很赞。的确如此,在他们心中,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统治者,一切观点、内容、想法,只是符号而已。合他们心意的,点个赞;不合心意的,划掉,心情好了,给你留下一个评语,让你好好反省思考,再重新上达天听。
  因此,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态度十分重要,从而乐于臧否事物—— 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是在交流,而是在「点评」。
  这就是一个内在的原因。
  其实缺乏共情能力,也来自这个原因。因为,只有你把他人视为对等的存在,看作跟你一样的主体,你才会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体会对方的情绪、反应、心态。
  当然,这些人,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的。毋宁说,他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意识。
  这些内在原因,映射到行为模式上,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
  抬杠,分出输赢,优越感,操纵和影响他人,都只是表现之一。
  讲了这么多,那么,下次遇到抬杠,可以如何优雅地反击呢?
  不妨甩给他一句:你违反了 Grice 四准则。
  什么是 Grice 四准则呢?它是语用学的基本框架。语用学家 Grice 认为,对话的基础是「合作」。良好的信息沟通,必须在双方充分释放善意、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得以进行。否则,对话就是无效的。
  在这个基础上,Grice 提出了「合作原则」,用来对日常对话沟通进行规范,具体来说,包括下面四条准则:
  1)质的准则:对话必须真实、有充分依据;
  2)量的准则:对话必须包含必要的信息量;
  3)关联准则:对话必须切合主题;
  4)方式准则:对话必须清晰明确,避免歧义。
  Grice 把「对话」理解为一次合作的发起和应答。发起对话的一方,就是抛出了一个「合作」的信号,对方想维持这种合作,就必须遵循这几条原则。若违反这些原则,就视为拒绝了这次合作,对话就是无效的。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
  A:你今天下午去哪里了?
  B:出门了。
  在这个例子中,A 的重点是询问细节「哪里」,而 B 的回应「出门」,明显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所以,这违反了量的准则,亦即 B 向 A 释放了一个「不合作」的信号。
  那么,我们可以揣测:B 应该是不想跟 A 继续说话,或是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再比如:
  A:你觉得明天会不会下雨?
  B:大概吧。
  这个例子中,B 就违反了方式准则,用一个模棱两可的词语表示了自己的态度,没有给 A 任何期望的回复。
  所以,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听到这样的回复,我们往往会感到不爽?就是因为这违反了合作原则,释放了一个「不合作」的信号。
  也就是说,你的好意没有得到回应,相反换来了一个负反馈。
  当然,这四条准则是不是100%适用的呢?也不是。它们是对话沟通的底层基础,但很多时候,出于某些原因,我们可能会违反它们。
  比如:
  A:点餐吧,你想吃什么?
  B:你决定,我都可以。
  看起来这里 B 的回复违反了「方式准则」,但实际上,B 是把点餐的决定权交给了 A (虽然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懒……),所以,并没有违反「合作」原则,而是一种礼貌的应对。
  为了解释这种情况,语用学家 Leech 提出了「礼貌原则」,用来完善「合作原则」,覆盖人们绝大多数场合下的对话。
  礼貌原则同样有四条准则:
  1)得体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获益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获益最小、受损最大;
  3)赞誉准则:最大化对别人的赞誉,最小化对别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最小化对自己的赞誉,最大化对自己的贬损。
  可见,前述点餐的例子,B 是用「慷慨准则」(放弃了自己的决定权)去弥补了「方式准则」,从而是合作的。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抬杠」,把 Grice 四准则套进去:
  1)质:抬杠往往言之无物,不会给出任何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发言。
  2)量:抬杠往往非常简短,不具备任何信息量。
  3)关联:抬杠往往避重就轻、自说自话、鸡蛋里挑骨头,回避重点和主要内容。
  4)方式:抬杠往往含糊其辞、阴阳怪气,缺乏正常沟通的诚意。
  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我们对沟通的期望是「稳态」,亦即双方能够基于良好的共识下进行合作,但抬杠恰恰是一种「不合作」,是一种对稳态的打破 —— 因此,不妨直接让他知道:
  对不起,你不具备跟我直接对话的资格。
  最后,总结一下。
  其实按照我一向写作的套路,你一定看出来了:这篇文章,是写抬杠,又不仅仅是在写抬杠。
  更主要的,还是想重申这几点:
  1)沟通永远不是为了分出谁输谁赢,这压根就不重要。沟通的本质,是在双方互相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交换,将碎片拼凑起来,最终更加接近真相全貌 —— 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2)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请不要忘记:对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合理的理解和情绪。请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你要怎么说,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接受,将对话进行下去。
  3)对事物的理解,永远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因此,时刻都要反省「如果我错了,会怎么样?」不断地接受和吸收反向观点,追求正-反-合的螺旋上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拔高自己的视角和层次。
  愿每个人都能好好说话。
  也愿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杠精」。: )
网站目录投稿:青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