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蒲公英评论上读了《校长爱好打造的学校特色并不靠谱》一文,文中对于校长把自己的爱好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形成学校特色的做法给予了批评,对此,我深表赞同,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打造学校特色究竟为了什么?为了校长的兴趣爱好得以发扬光大?为了给学校增加耀眼的光环?为了赢得上级管主部门肯定?似乎都有失偏颇。 在我看来,打造学校特色,首先需厘清它是"目标"还是"方式"。许多学校在基础条件薄弱的条件下,举全校之力,一味地强调打造学校的篮球特色、英语特色、音乐特色等学科性学校特色,挤占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甚至为了通过特色评估,不惜弄虚作假,这样的特色就把特色建设当成了目标,特色建设真的就是学校的目标吗? 学校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当然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所有工作,包括打造学校特色,都应该是为了实现"全体学生发展"这一目标的方式。如果打造学校特色过程中,为了特色而特色,把方式当成目标,就是本末倒置,就容易急功近利,必然损害学校应然目标的实现。 从学校特色建设类型上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打造学校特色,应基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打造功能型学校特色,而不是学科型学校特色。 功能型学校特色是基于学生必备素养,打造对全体学生发展都具有教育意义的学校特色,如衢州一中开展系列情境化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形成的德育特色;衢州二中利用学校的森林资源,打造绿色低碳校园;衢州尼山小学利用南孔文化资源,打造儒学校园等。这类特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让特色真正成为了实现学校目标的方式。 学科性学校特色,就是以基础教育阶段某一必修课程为基础发展学校特色,如英语特色、音乐特色、美术特色等等。学校的学生是按照常态分布的,他一定是具有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潜能。过分强调某一必修学科,在该学科上的建设力度肯定要大于其它学科,在学校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一学科必然挤占过多的教育资源。有该学科特长的学生,会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更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对于没有该特长的学生来讲,情况就截然相反,势必造成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机会唤醒自己,发现自己。如此特色,有悖教育的公平性,与学校应然目标相去甚远。 从学校特色建设的时机上看,学校特色建设属于锦上添花,不是必备和必需。打造学校特色之前,应优先保障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设施齐备、良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如果这一前提都不具备,学校特色就没有必要打造了。 是"目标"还是"方式"?是衡量学校特色建设,也是衡量学校工作的一把尺子,学校管理者需时常以此自省,别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