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贵在考核落到实处


  为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育部近日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
  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有利于教师根据岗位特点,根据个体需要,选择针对性更强的培训课程,选择更适宜的参培时间和参培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打破过去存在的重统一培训、重短期学习、重学时认定等问题。不过,要使学分制培训不落窠臼,需要克服过去培训考核的软肋,向实要效果。
  成果确认硬碰硬。培训考核,过去在成果确认上不尽如人意。如网络培训中规定学员要讨论发言多少次,有些学员就通过"复制"和"粘贴"完成任务;专题培训完毕,学员需提交一篇论文或感悟作为学习成果汇报,培训要求中明确说明,由小组负责老师批阅打分,可真实情况是,同组的甲同学把乙同学的文章换了个大题目和几个小标题提交出去,同样得了满分,有学员从网上拷贝一篇过去,竟然也"功德圆满"。因此,推行学分制之前,有必要在系统设计上做更细致的研究,让真正的个体化感悟得到认可,特别是对于最终的成果考核,有必要引进查重系统,或采取多人阅读综合打分或交叉评阅赋分等措施,让成果真的"原创""个性"。
  考核过程不走虚。教师培训效果考核,过去不少时候采取的是试卷考试的方式。可是,尽管有人监考,教室里处处是"借鉴",不是教师作弊手段高超,而大家彼此心照不宣——考试就是个形式。近几年,机考取代了笔考,按说试题来自题库,可以千百卷不重样,教师失去了"参考"的机会。可我们的制卷老师也许是"善心泛滥",有的仅仅是在试题顺序上做些微调,即使有人没有认真地参与培训,也能在"左顾右盼"中过关。其实,不管是机考还是笔考,既然用试卷考试,不妨来个真考,如果连培训的真实效果都无法得知,谈何改进?
  学分认定不留情。之前的学时认定,出现了许多花样,比如校本研究可以抵学时。某些学原本就没有什么校本研究,即使有也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然而到了学时统计时,研究抵学时的规定成了一种"普惠福利",凡是校内人员都可分一杯羹。有时甚至可顶到目标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因为有了这些机会,不少教师只要估算学时差不多了,就不肯再学了。因此,在实行学分制时,各地一定要如《指导意见》所说,严格遵循流程,规范学分审核认定程序,确保认定结果客观有效。
  向实要效果之初,一些教师可能会不适应。他律是自律的基础,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培训或许就能出实效。
网站目录投稿: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