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毕业论文不要紧,只要手上有专利,照样可以顺利毕业。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江苏许多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中试点用专利代替论文。据了解,近4年来该校师生拿到的专利有1000多项,其中学生占到40%。(12月3日光明日报) 近年来,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不,江苏许多高职院校在一些专业中试点用专利代替毕业论文的做法,再度吸引了媒体的目光。 高职院校试点用专利代替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或者说,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时代呼唤"大国工匠"的必然产物。从毕业论文的浅层次的理论探析过渡到引导实践的应用层面的发明创造,这可能也是助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不过,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以专利代替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弱化对高职院校学生包括论文写作能力在内的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道理很简单,发明创造本身就需要相应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做支撑。研发过程,撰写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等文本的过程,对学生的研究创新和学术写作能力的锻炼和检验,不一定比苦思冥想、综合文献资料之后创作一篇学术论文的强度小、效果差。 就此而言,用专利代替论文作为允许高职院校学生毕业的依据,未尝不可。甚至,它可能比单纯地写一篇毕业论文更有实效,也可能更受高职院校学生欢迎——对于自己发明创造或即将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自然有兴趣和热情用准确的文字将其展示出来。所以,对于上述报道中江苏许多高职院校试点用专利代替论文的做法,持以乐观和赞赏的态度,恐怕比较契合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从更大范围来看,以专利代替论文还有更大的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因为不少人在是否取消本科院校的毕业论文并用其他评价方式代替论文这一问题上出现分歧。赞成取消者认为,当前的毕业论文答辩,就是学生应付、老师对付,如同玩笑,大多数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几乎是"逗你玩",应该取消。反对者则认为,从制度设计上看,毕业论文的要求是正确的,是符合大学教育之规律的。应当在整个大学期间贯彻撰写应用型、学术型论文的要求。 在笔者看来,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论"和"保留论"各有各的道理,但似乎也各有各的局限。不分情况,一概取消毕业论文要求恐非良策;但如果一刀切地要求以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恐怕也走了另一个极端。比较理想的解决之道,不妨参考借鉴上述高职院校的做法,结合院校人才培养实际探索一些替代性的做法。 其实,对于毕业论文何去何从,国家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可供参考。例如,《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明确指出,"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这虽然是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但对本科生乃至高职院校学生,恐怕都有借鉴意义。 在实践中,四川大学也早在2010年便开始探索新闻系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方向:"将优化本科毕业生论文的形式,为毕业生本科论文找到多样化、科学化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的媒介田野调查报告,在刊物等媒体上发表的文章和通讯、评论,作为本科毕业论文考核的一种形式,也在尝试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考核体系。" 总之,以专利代替论文,这不仅是高职院校探索毕业论文制度改革的"专利",对于其他高校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教育也都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