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推行公用课本需要课程改革跟进


  每到开学前,我国中小学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购买崭新的课本。等到毕业时,家里边会有一大摞用过的课本,最后只能当废品处理掉。而在澳大利亚,学生根本不需要买课本,因为课本都是传着用的。学生平时在阅读课本时,都会先擦干净双手再翻书,避免在课本上留下污渍。(12月3日人民网)
  "公用课本",是澳大利亚的法定做法,这样的举措出自环保意识,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人际诚信伦理文化。学生们在接受"公用课本"之时,不仅增强了环保观念,而且建立起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自觉,懂得自己的行为要为下一届学生负责的道理。这样的教育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是超脱"课本"之外的"生活课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事实上,关于"公用课本",在我国也并非没有实行过,所谓的循环教科书就是类似的做法。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8年春天开始,在农村中小学建立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教科书只对学校进行配备,由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归还学校,供下一级学生使用。
  然而,循环教科书的使用范围与效果却并没有达到澳大利亚"公用课本"的效果与价值。一方面,这样的教科书使用范围有限,仅是面向农村中小学。另一方面,循环教科书的书目仅限定在科学、社会实践等小学科上, 而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却并未涉及。
  要大规模推行"公用课本",并不简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环保层面"的设计,更牵扯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的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活动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对教材过度依赖,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着教材转。"教材至上"的课程观与教材观,严重地束缚了教师教学的手脚,成为教师无可摆脱的桎梏,以至于离开教材,教师不知如何去教,没有教材,学生不知如何去学。对于科学、综合实践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离开教材尚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语文、数学学科一旦离开教材,教师与学生将无所适从,整个的教学与学习状态将被严重打乱,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这也正是公用教材无法大面积推行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却并不能与课程相提并论,也并不是说没有教材就无法实施教学。新课改推行"一标多本"的思路,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意识,建立多元化教材体系,引导教师树立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切实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统编教材,教师上课完全需要自己设计课程,正是这个道理。而教师也只有具备开发课程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根据课标独立设计课程,并组织教学,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真正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课堂。
  要实行"公用课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方式,彻底摆脱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过度依赖。让师生共同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建构者,通过对教材的自主性建构,完成学科体系的建立,实现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设计力与领导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公用教材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文化传统、社会意识、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以教材改革为突破口,倒逼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失为有效的举措,对此,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
网站目录投稿:梦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