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好必要的防护,在心理上却要淡化处理,不被疫情吓倒,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初一抢口罩,初二抢大米,初三抢酒精,初四抢护目镜,初五抢紫外线灯,初六抢双黄连……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许多人不停地刷手机,看疫情实时信息,刷微博转发病患求助。每天看到各种数据增加,部分人会感到压力,心理受到一定冲击,甚至有些人表示自己快疯了。 针对这种状况,不妨给自己做一个诊断,减少看手机的频率,学会独立思考,不单听某方面的谣言信息,并且找点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打好全民抗疫战。 心理"自查"转移注意力 脸上戴好口罩固然重要,心理上的"防疫口罩"也不容忽视。每个人在面对传染病的时候,一定会存在一些心理压力,心情、情绪、心态都会受到影响,越是这样,越需要主动、积极调整心态,加以应对。 2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将疫情下心理应激反应分为4个阶段: 第一,警惕期,刚刚得知自己是感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时候,或者接触这些病人的时候,会高度警惕,出现恐慌、不安这些情绪反应,这一阶段,往往很快就会过去。 第二,消极防御期,在传染病面前,感到无能为力,似乎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会否认,不相信自己会得病,也不相信自己是病人。 第三,现实适应期,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短时间之内,很快进入现实适应期。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开始调整自己,面对现实,积极去处理自己具体健康以及相关症状。 第四,恢复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往往已经走出了受传染病困扰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经验,甚至于对自己每天的状态采取更为积极的应对措施。 我们可以根据这4个阶段先进行自我判断,疫情之下,我们需要尽快度过第一、第二阶段。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表示,疫情期间市民适当焦虑是有好处的,有助于大家在心理上对疫情高度防范,但是焦虑情绪不能过度。建议市民不要把过多精力用在关注疾病信息上,接收疫情信息不应超过个人接收总信息的40%,尽量多接收一些其他信息。 如果你对疫情感到恐惧,可以减少看手机的频次,看一些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节目,缓解内心焦虑。此外,专家还列举了"五个一"帮助缓解焦虑:制订一个计划,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内容,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钻研一件事情,可以学习一项新技能;找到一种支持,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家务、多聊天,如果和家人不在一处,可以多打电话交流,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交流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仅限于疫情;进行一项锻炼,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也可约好友一起进行线上监督;思考一些体验,比如思考自己能够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经验。 独立思考明辨信息 非常时期,每天我们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关于疫情的信息,包括电视、网络、微信等,家人的聊天也都离不开这个话题。某地对疫情报道不足,我们会感到不安,若某地疫情信息过载,我们同样会为之担心,还有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会加重焦虑。 首先,要有明辨信息的能力。对于非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我们要去甄别。在微信、朋友圈传播的民间消息中,截图是最主要的承载媒介,各地医院的小道消息、朋友圈的求助信息往往都是以截图的形式广泛传播,比如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或是某小区发现确诊病例、某病患病重急需捐款等。这些截图往往是对信息"发生现场"的部分还原,还经常故意抹去或遗漏了关键信息,导致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我们在看到截图时,可以先做简单判断,尽量追溯到信息源头,无论真实与否,无论是否涉及疫情,私人交流不截图公开传播都应该成为一种素养,民众应该做到不輕易听信、不造谣、不传播。 其次,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曾说: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抢口罩、抢大米、抢酒精、抢护目镜、抢紫外线灯、抢双黄连,连双黄莲蓉月饼都脱销了,还有部分地区哄抢艾条可以玄学避疫,这种"不理性"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甚至还被网友编排出了无数个段子。口罩、酒精是必备品,但双黄连只是发现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所谓抑制就是得病以后才能抑制,没病乱投医,反而对身体造成影响。 面对网络上纷杂的信息,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单听某一方面的信息,多渠道综合判断,比如双黄连的消息一出,很快就有反对的声音出现,两方面信息结合,就可以少缴一些"智商税"。 既要"救命"也要"救心" 近期网络上流行一个测试软件,可以结合地图查看确诊病例离自己的距离。许多人看到确诊病例离家只有两公里,或者附近小区有病例,心态就崩了。尤其是和病患有直接接触被观察隔离的密切接触者,他们的心理压力会更大,所以在疫情防控中,既要"救命"也要"救心"。 首先,了解相关知识。要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防范措施、正确消毒处理流程等,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信息后,尽量不要再反复或者过分地去寻求额外的信息,努力减少与之有关的信息负荷。保持规律生活,加强休息,提升身体抵抗力,如果有发现疑似症状(如发热、乏力、咳嗽)出现时及时报告给医学观察管理员。即便身边出现病例,也不用紧张,只要按照步骤做好防护,就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保持坦然的心态。应激情绪是人类面对危机时的自然反应,是人类心理正常功能的体现,焦虑情绪在所难免,我们应该保持日常的作息,适当增加一些室内运动,用一些娱乐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网络上还有一些心理自测预判,测试后如果焦虑、抑郁等情况较为严重,应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专业帮助,可以线上咨询心理专家,严重的可能还需要相应药物干预,包括各类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