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共同体》是一本由[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一):毫无灵魂的读书笔记 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一直被推荐的参考书,在已经不怎么买实体书的时候依然抱着尊敬的心态买了一本实体书来放在案边,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为了加强记忆略为记录,说是略为记录但实际又臭又长,并且整篇都是毫无灵魂的概括段落大意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二):台独译者及台湾问题 译者吴叡人是位台独学者,翻译这本书其实也别有用心在内,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书中安德森论述现代独立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自我合法性基础的,但这不意味着民族与国家的重叠,台湾确实可以作为一个民族成为想象的共同体,但其能否成为国家最重还是要看是否能取得以国家为单位的国际社会的整体认同,而非只靠内部的自我想象建构就可以的。 另外不清楚为什么大陆不另外出一译本,不知道是台湾还是什么原因,吴叡人的翻译实在是不怎么高明,爱用被动句,英文文法也就算了,更让我受不了的是对"吊诡"的滥用,以至于每每读到都只能掩面而过。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三):初识民族主义 书里有不少好多历史事件,如果不熟悉,读起来容易走神。 他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认同感,印刷技术的发展让地理上相隔万里或者时间上存在于古今的人建立了一种连接。这种连接的形成不是像一个组织,你是自愿加入的,而是没有选择的,具有纯粹性。 从小就被灌输中华民族的历史多长多优秀,人在听的多看的多了之后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认同感,和过去建立了连接,通过想象而不是亲历。 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是不是还有地域影响?我们都出生在这里啊,自然就是一个民族。但是我还是对民族的定义有疑惑,他说的有道理,但是感觉还不够全面。 这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自己还不够明白,还有待多读些其他书才能自己来阐述。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四):源于时间的情感诱惑 民族是经想象建构的政治共同体,它被想象为有边界且享有主权的。 三个古老文化概念对人的心灵的控制力的衰微,使民族得以被想象。1以单一语言作为载体的普世宗教的神圣性的减退。2向心层级式的政治观念的崩溃。3将宇宙论与人类历史合一,以此作为意义保证的时间观变成空洞同质的时间。这些都为平行式的想象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使得民族作为想象对象脱颖而出。 四波民族主义,分别是美洲模式,欧洲群众性的自觉的语言民族主义,官方民族主义(收编利用),亚非殖民地民族主义。这里可以看到,朝圣之旅也即社会流动的受阻,是分裂的催化剂。 人口,地图,博物馆为想象民族提供了历史纵深。 另外,附录一中泛灵论的情感分析说人们将过去的死者想象为无害的,未来的生者则是纯洁的。我凭我的体验表示疑问。 民族主义或许是一种来源于对虚无孤独之恐惧的情感诱惑。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五):这个翻译.... 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这个翻译太恶心了吧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六):原来大家都一样的原罪 《想象的共同体》豆瓣8.8。这本书好的地方在于,它所阐释的民族主义的来源,恰恰就是民族主义站不住脚的地方。而这种站不住脚的根源,来自于人性中对自我认同的需求。这种自我认同并不是自信,而是更卑劣的一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自我安慰。 民族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一个具有某种共性的群体,人一生无法结识一个群体里的所有人。而我们记述历史的方式,则让人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共鸣,即XXX年,我族同胞一同经历了某种苦难,或某种成功。这样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上就有了共同的趋向,这种趋向让我生活在这个群体内感觉无比安全。 这种安全感最初通过宗教和共同的语言及文字进行传播和固话。宗教让人产生了共同的行为习惯,在这种行为习惯下,原本不认识的两个人,在旅途中或在集体必去的场合,通过共同的语言和文字联系在一起。 这种群体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引发大族群间的冲突,所以人类内心中被认同的诉求,是一种很根本的缺陷,它将把人类带入一个螺旋循环的深渊。 书没有攻击哪个地区,但在书的最后,作者像个怨妇一样发了发牢骚。原因是这个理论很诱人,所以亚洲不同地区国家在翻译它的过程中,在作者眼中都或多或少的扭曲了他的本意。不过我并不这么觉得,因为世界上的所有书,都可以用5000字以内的精略版把它说完。其余引发的思考,恰恰是书之所以为书的意义。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七):关于时间过于清澈的问题 机械降神,时间驱魅,印刷革命……《想象的共同体》将一切知识的因果串连起来,将民族主义定义为现世自发的、唯一的、可行的解决方案。 面对民族,我热泪盈眶。也许因为"我是民族主义所誓言守护的未来",先辈牺牲留下的墓志铭是带给我此时所以存在的道德基石。它们像接力棒一样不断地向下传递,在匀质的时空中,我看不到未来的终点,同时也看不到历史的起点。 现代让"弥赛亚时间"一个踉跄跌进"考古历史时间",不小心从无限变为有限。时空观念是一种极其隐蔽而凶狠的障眼法,这种观法需要你观的同时跳出观法,仿佛在用眼睛看书的同时怀疑视网膜是否可靠一样不可理喻。 如果说宗教时间是一种朦胧且浓稠的海底,那么驱魅之后的机械时间便是一种刺穿云雾后的清澈前滩。考古让历史拥有了精确的刻度,博物馆在刻度上添加鲜活的血肉和丰满的羽翼。本初子午线让我对"同时性"深信不疑,三生三世让我对"历时性"嗤之以鼻。 被敉平的时间潜移默化信仰,于是热泪盈眶成为一种生理反应。时间过于清澈明确,我浑然不觉,一种从始至终的连贯性让我依旧在历史的幻影和同质而空洞的时间中盲目前行。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八):故事的意义 读这本书时常常思考的问题是故事对人类的意义。《人类简史》中曾大书特书智人的虚构能力,在战胜比智人体质更强大的尼安德特人的进程中,正得益于智人的虚构能力,编一个故事共同信仰,才把智人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智人终于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想象的共同体》也是在论证这么一种观念,"民族"也是想象的产物,是晚近才编织出的故事。"民族"故事是通过文学(文字阅读)来编织的,社会学背景是资本主义、印刷科技和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三者的重合。而背后认识论根基是人类意识在步入现代性过程当中的一次深刻变化,旧世界观的没落,即中世纪世界性宗教共同体、王朝和神谕式时间观念的变革,旧世界观的根基是"神圣的、层级的、与时间始终的同时性",而民族世界观背后是"世俗的、水平的、横向的"世界。十八世纪小说与报纸的兴起,为民族的想象提供的技术手段,大山深处的居民读到《人民日报》就会想象出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即使他一辈子都不曾走出大山,对中国的实体毫无概念。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书中总结了三波民族主义浪潮:第一波北美模式不以语言为要素,是海外殖民地与母国分离,即使同说英语或西班牙语;第二波是群众性语言民族主义,以方言为基础的印刷语言培育出阅读阶级,通过模仿第一波海外殖民地独立,新兴起众多民族国家;第三波为官方民族主义,是封建王朝为抵御民族主义浪潮的自救运动,哈布斯堡王朝马扎尔化政策、沙俄化政策、日本化政策,民族主义成了模仿的游戏,蔓延全球。革命借助"民族"观念凝聚人心,通过编织民族故事奠定政权合法性。故事就是群体的想象,生物学基础是人的大脑能对记忆进行加工,将记忆片段编织成故事,最终记忆改变成了故事的模样。当数据时代到来,统治人心仍然是一个个故事:国家、民族、社会、宗教、市场经济,一个个虚构想象物,人类的故事远没有终结。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九):阐述了语言在民族运动的作用 阐述了语言在民族运动的作用。 进而解释20世纪中全球殖民地独立运动的一部分原因。 语言分离 如果中文是一种表音文字,最后国家是否能统一在一起是个问题 语言强化了大家的民族认同 跨语统治变得比较困难 哈布斯堡通过拉丁文多多个国家公国的统治很难进行。 1066年英国诺曼击败英军,王朝建立,大量引用欧洲风俗,制度,法语 现代英文混合了法文,维京,诺曼 最终通过印刷术的发展定型 之前统治英国的国王都不讲英文。 斯拉语分支产生了乌克兰与俄罗斯 印度尼西亚通过语言形成了新的民族国族认同 泰国上层的斗争就是华南客家人,福建人,广东人,海南人的斗争。 印刷术 印刷术没有发展前,大家共同书面语言是死的拉丁文,实际使用的语言没有出版物不断变化 报纸与印刷术是共生关系,印刷术首要作用是印刷圣经 印刷术让本地语言开始记录以本地原生语言的文学加强了民族认同。 殖民地教育 教育让大家认识了自己我,又堵塞了他们上升通道 堵塞的不仅是殖民地人群,甚至是殖民地母国二代。 博物馆 殖民地母国二代,已经习惯并且产生本地认同 博物馆让殖民地受过教育的当地人,了解了管理当局是外来的权力。 无上升通道无代表 《美国》 无法同化 人数太少,平行殖民地之间彼此也是分隔的 除了母国人外,本地行政管员上升天花板就是本地高层,很难升到母国去。 多个方面解释了,20世纪最后所有殖民地为什么都独立了,形成了现代的国家,角度很丰富 《想象的共同体》读后感(十):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他提出"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书中完整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我们对这个定义做几点解释。什么叫做"有限的"?在历史中的某些时候,虔诚的基督徒可能会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是基督徒,他们需要得到上帝的救赎。然而民族从来不会想象自己要包含全体人类。 民族被想象为是自由的,而衡量自由的尺度与象征就是主权国家。自由的思想是一开始就具备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尽管安德森认为第一波民族主义发源于美洲)。以此我们可以知道,民族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安德森所提出的"想象",并非是指民族是"凭空捏造的"或是"虚假的","想象"是形成任何群体认同所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在安德森看来,宗教、贵族阶级、资产阶级都是"想象的共同体",只是他们被想象的方式有所不同。"想象的共同体"不是什么"虚假意识"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事实"。 如果说"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那么它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关系呢?安德森认为,不应该将"民族主义"理解为类似于"自由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之类的具体的意识形态,它应该被理解为类似于"血缘关系"、"宗教"之类的分析性的表达词汇。而民族正是在民族主义的话语中被构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