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 束义福
  关键词:创新 素质 途径 方法
  教育是奠定国民创新素质和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进行教育创新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也因此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之最应该做和最急需做的一件大事。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一、德育孕育创新素质
  德育孕育创新素质,思想品德和智慧才能是科技人才的必备素质,只有自信和无私才是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自信来自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约的远见卓识,无私来自于崇高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这就是说,德育孕育着创造力量,思想品质教育是创新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创新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基础文明和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进行与创新素质形成有直接关系的进取性道德教育和科学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上进心、事业心、成就感和热情自信、乐观的性格以及竞争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合理怀疑的科学精神以及执着事业感,深沉的义务感、强烈的责任感等品质。
  二、学科教育渗透创新教育
  1、课堂教学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以此形成组织所进行的各学科教学。教学中设计教育的各种活动都应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为依据,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要有机地运用创新教育的理论来组织教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我们的课堂教学目前比较突出的是过多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掌握,忽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创新精神不足,创新意识不浓,创新思维不够。因此,教学中要摒弃旧的传统的知识灌输方法,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思想,通过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发现、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感知、思考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变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能动过程中体会成功和发现乐趣,使学生逐渐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造,从依赖到自主,从而取得创新的体验和经验。
  2、活动课教学培训创新能力。培训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和坚实的基础,还必须掌握一些创造发明的技能技法。学会创造同获得其他方面的智慧技能一样,可以通过直接培训来获得和提高,所以学校可以在活动课程或机动课程里有计划、有目的、分年段地开设思想技能课,创造技法课、创造活动课,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和创造技法的训练,使他们从小就能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创造原理、创造技能、创造方法,尽早进入创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五小"活动(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竞赛,引导他们有目的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努力发现和提出有新意的问题,用学到的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去解释、去实践、去创造,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创造愿望、创造活动结合起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每个人都会因为外界影响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如不及时善于冲破心理屏障,就会阻碍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教学中,老师必须摸清情况,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教育、鼓励学生清除一切顾虑,解除心理上的一切压力,突破旧观念、旧体系,经常思考自己的课题产生有新的设想和打算,并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教师用美好的前景引发学生的向往和追求,热情耐心帮助他们解决自己课题中的困难,并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意境中有新的策略和设计设想,不断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在艰苦探索中广集博采,不断追求新知,提高创新能力。
  3、课外活动发展创新素质。学校除常规教学外,还应开设科技、文艺、体育、工艺、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课,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及展示其才能的舞台,如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发明小组、智力竞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社会调研小组等,这些课外活动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进而追求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增长创造才干,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少先队、共青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邓颖超同志在全国少代会上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树立创造的志向;第二,培养创造的才干;第三,开展创造性活动"并指出:要培养创造精神就要把少先队活动创造性地开展起来。在团队活动中,开展一些"小制作""小改革""小发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学生锻炼创造能力的广大空间,丰富早期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具有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这有益于创造型人格的塑造,大量实践活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而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新需要,更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举办知识竞赛、创新能力评比等。教师应经常地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适当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长。
  4、优化环境鼓励创新精神。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应建立有助于创造力发挥的机制,即容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供展示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校园环境,把对创造力的考查纳入学校评估体系。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让学生大胆、自由、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气氛,创建富有创造性的班集体,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保护好奇心。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了宽容,学生就有了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创造的内驱力。在充满民主宽容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既紧张又活跃,而情绪是放松的,心理是安全的,没有压抑感,师生在这样的气氛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想法得到表扬,不成熟的想法得到鼓励,学生能轻轻松松地舒展自己的心灵,这样的班集思维活跃,求新求异意识强烈,独特新颖的想法受到鼓励,同学之间受到启发,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开动脑筋,使创造性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使创新精神得到发扬,创新意识得到增强。
  5、因材施教提高创新能力。受教育者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的差异,有环境影响的不同,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同等等。这种差异决定了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要达到统一的教育目标,而应当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尤其是在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社会需要来看,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方面的。这些人才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又因专业、岗位而异,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基础教育面对全体的受教育者,就应当从每个学生实际出发,从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着手,发挥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相适应的良好发展。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之一,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也是当代教育思想十分重视的课题。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素质,发现学生的潜能,并承认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爱好及特长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多与学生交往、交流,同时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指导方法。具体教学中,可由学生自愿选择合作伙伴,自愿选取活动方式,自愿选取创新课题或内容。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科技含量的技术指导和业务上的点拨。(更要注意对学生的鼓励,共同研究在创新活动中的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奇想妙想,更要注意针对各个不同小组的实际水平,统筹安排,并及时作针对性、示范性的辅导,共同研究在创新活动中相关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研究中的问题及创作中技术技巧难题。特别要注意避免好高骛远,求全责备,不企求在一定时间内出成果,不期望一定要提高多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只要求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创新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及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而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对象、时机,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创造教育中,直接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很多,如启发教学法、开放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成功教学法实验、综合、引探式教学法等,但不论哪种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情境设置,可以使学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间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愿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性重要条件,教师可针对学科特点,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多层教学目标,从学生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的重难点,也可以是科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会,或者是学生自己创新成果的展示,以激励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激情。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各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再造,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和想法,这便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物。
  2、激发求知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内在动力,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寓知于乐,以趣激学,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起兴趣产生好奇心,有了这种好奇心,才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困难,执着地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去研究,展现创造的智慧和才干。
  3、鼓励质疑问难。质疑问难体现出学生的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说明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求知上蕴蓄着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在不疑处生疑,鼓励学生预习是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敢于向教科书、参考书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鼓励同学之间讨论争辩,让各种思想相互摩擦、碰撞,互相启迪。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探讨,在作业批改和演示实验时寻找错误和失败的原因,提出纠正的方法等等。总之,教师要积极有效地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他们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真正做到创造性地学习。
  4、启发学生想象。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有效地把学生的想象振兴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改善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用假设的方式提出总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如假设没有摩擦,世界将变成怎样,假如自由落体的重力消失,会产生如何状况……。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多做些探索性实验和设计小实验、小制作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还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进行条件假设、过程假设、结果假设,化复要为简单,化抽象的为具体等。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猜想,在实验中增加一些条件会出现什么现象、减少条件会再现什么结果等等。
  5、引导学生妙用转化。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搞清新关系时,可以启发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借助联想等消除陌生因素。结果熟能生巧,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有时面临熟悉事物,由于司空见惯而习以为常,思想驾轻就熟新意难出,在这时可启发学生将"熟"转化为"生",其具体办法是:一是有意识地保持一种认识上的陌生感,把以往认识的事物当做并不认识而需要钻研的对象。即使面临了如指掌的事物也要明知故问"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二是通过若干次联想使事物达到当时状态下的失真程度。认识对象一旦陌生起来,往往引来学生异想天开的说法和想法。类似还有"顺""通"转化,"正""反"转化,"实""虚"转化,"是""非"转化,"简单""复杂"转化等。妙用转化,可在思维活动时避免单一正向思维和单角度的认识过程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从相向视角(如:分与合、顺与通、零与整等)来看待和有意识地认识客体。这样往往可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地取得突破性成果,长期如此训练,双向思维习惯形成,遇事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将会自然增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随着增强。
  四、取得的效果
  几年来,由于我校坚持学科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教师认识到位、方法有效,学生热情高,兴趣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98年获县科技活动比赛一、二、三等奖11人,学校获县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1999年获省发明创造比赛一、二、三等奖3人;2000年获省发明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6人,其中一同学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英特尔英才奖。2001年一学生入选中央电视台"发明之星"电视大赛并获奖;学校获国家专利一项。在安徽省首届"光大杯"创新大赛中14人入选,一人获二等奖,两教师获优秀辅导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获"首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邀请赛"二、三等奖3人;3名学生获市优秀自制教具二、三等奖。2002年5月荣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五人,学校获优秀先进单位奖。近几年来学生及教师在省级以上CN报刊上发表"四小"论文30多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十多篇。多次在校内展示其学生成果图片。学校的可喜成果受到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关工委及巢湖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县市有关领导先后两次到校举行颁奖会。
  五、几点认识
  1、不从本质上而只从形式上搞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出现弊端,如学生创新能力应以创新思维方法为基础进行长期细致的大力培养引导,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一味追求技巧、方法的模仿和机械性变化的创新偏向。
  2、要使创新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兴趣变成为自觉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千万百计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并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3、要特别注意把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密切联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不断改进方法,研究策略,提高教学指导效率。
  4、学生的智能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水平、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过程。短时间内看不出显著的成效,甚至由于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思维定势、方法单一等而使创新教育的培养工作受阻。要认识到这一工作的复杂艰难性,要坚持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持之以恒,耐心诱导,既不要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也不可包办代替,或稍受挫折就转掉方向走回头路。
  学校素质教育是老课题的新研究,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则是新问题的再探索。都是因为以往重视不够、探索的局限性较大,有些观点未必成熟。做法还有待探索。尤其有待进一步用实践来检验,更有待同仁们来共同探索。
  安徽省庐江二中 束义福 邮编 :231500电子信箱 7328698phy@sohu.com
网站目录投稿:语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