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成功商业模式 CEO所应有的思维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就等于一个清晰的战略地图,能让人看清楚如何能达到目的地,及选择使用如何的方式到达。 在帮助了很多DOTCOM企业重新规划他们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后,我发现很多人在这时代都选择在抄袭其他的成功模式,可是抄的都是别人很表面的东西。这就如跟在别人的后面一样,完全生活在迷迷糊糊,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专家,我将会在下来的日子里与大家谈谈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一些重点。 我们现在先来谈谈一位互联网公司的CEO所应有的一个如何创建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思维。我归纳有以下: 1. 要勇于有大目标。想想自己的企业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再一步一步去规划自己的模式及做法。不要盲目的去抄袭别人的模式,只用这些模式作为参考。 2. 将所有的盈利模式等等都要详细的列出。一个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最终应该可以吸纳很多的资源及创造多渠道的收入。 3. 列出可以合作的伙伴及共赢的规划,看看自己的互联网企业如何能让合作伙伴得到好处,与他们合作,也吸引他们愿意跟你合作。 4. 不断的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了解目前那些是比较热门,那些不是,吸取别人的成功失败的经验。 5. 坚持如何去达到自己的目标,定出合作及行动计划,就要一直做到成功为止,不要不断的尝试新方法。 6. 要关注在互联网的趋势机会。互联网是一个多变的行业。如视频年代的到来,就要考虑能使用迎合用户口味的工具。 7. 要非常清楚知道如何创造自己每一步的盈利模式,不是一味的投入资金。每一次的投入,都应该先搞清楚自己要如何的回收。 8. 创造自己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游戏规则,凸显自己的优势。 9. 要学会使用鼓励用户为自己的平台宣传 谁最可能成为公司CEO?你知道谁最有可能成为公司的CEO吗?在欧洲、美国,还有日本,CEO们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CFO最易上位 营销一直是通往CEO宝座的必经之路,但这却是过去式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根据欧洲著名商学院西班牙企业学院(Instituto de Empresa)人力资源教授莫妮卡·夏莫妮(Monika Hamori)的研究,尽管丰富的运营经验仍是成为CEO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如今的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也就是首席财务官,更有可能成为CEO。《经济学家》的姊妹杂志《首席财务官》(CFO)杂志2005年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约有五分之一的CEO就是公司的前首席财务官,这一比例,几乎是十年前的一倍。为什么呢?这是大环境造成的,因为在安然公司、世界通讯公司等财务欺诈事件曝光后,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Paul Sarbanes)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Mike Oxley)联合提出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出大幅修订,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的规定,对季度财务报表和审计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首席财务官的重要性得以凸显,从而为他们创造了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也正好印证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 机会垂青"感情专一"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CEO,那就是是否在年轻时就加入了这家公司。夏莫妮教授跟沃顿商学院的彼得·卡普利(Peter Cappelli)教授一起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调查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金融时报欧洲300指数涉及的上市公司,结果发现,对于那些"感情专一"的职场人士而言,在美国,晋升至CEO平均需要在公司呆上22年,而在欧洲,则需要花上24年时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奋斗时期,不过,对于那些"朝三暮四"的人而言,想成为CEO需要等待更久,最少都得花上26年的时间。可见,公司一般还是倾向于内部培养并提拔接班人,因为这样,上司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和信息来了解下属的能力与忠诚度。 研究同时发现,从第一份职业开始到成为CEO所耗费的时间已经缩短了,1980年,这一指标是28年,但是到了2001年,就缩短为24年。与此对应,在晋升途径中每份工作的任期也开始缩短,平均只有4年。原先,CEO候选人需要从事6个岗位的锻炼,现在减少为5个岗位。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公司的组织结构已经比过去要扁平,也就是说职务的层级变少了。另外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女性CEO的出现,2001年,在美国顶尖的公司里,女性CEO所占的比例为11%,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一比例还是零。 欧洲CEO地位最不稳 美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残酷竞技场,因为年轻的经理人必须从这个公司跳到那个公司,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通往更高的职位,但是根据莫妮卡教授和卡普利教授的这项研究,以及咨询公司Booz&Company的另一项调查,比起美国和日本,欧洲的职场竞争更激烈,变化更频繁,因为欧洲的CEO平均初任年龄为54岁,但是美国却超过了56岁,同时,有26%的美国CEO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而欧洲公司的这一比例只有18%。 此外,欧洲CEO们的日子也更难过一些。根据Booz&Company的年度报告,去年有17.6%的欧洲CEO离开了这一光芒四射的宝座,而在美国只有15%的比例,日本更低,仅为10%。这份报告同时表明,在美国,CEO呆在位子上的时间要更长,在过去十年中,他们的任期超过了9年;而在欧洲,这一指标还不到7年,这意味着,欧洲CEO的更替更为频繁。在欧洲,离职的CEO中,大约有37%的人或多或少是被人炒掉的;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7%;在日本,比例更低,只有12%。Booz&Company认为这是因为欧洲近来对公司的监管更加严格所致。不过,Booz&Company还发现在大西洋两岸有一点却是共通的,那就是在被炒掉的CEO当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因为董事会的争议和权力斗争所致。 来源: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