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社会什么都要讲究竞争,竞争似乎意味着公平。如今要想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也要使用竞争性分配,如果想得到资金,地方之间要展开激烈PK,经过一番角逐,优胜者"才有糖吃"。 2013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名单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由部委"敲定"分摊的分配方式,完全由专家通过公开评审选定。此次评选确定的石家庄、唐山、铁岭、齐齐哈尔、铜陵、南平、荆门、韶关、东莞、铜川等10个城市,经过公示后,正式成为2013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能够争取到这笔财政资金,会对这些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公开评审,15个入围城市中有10个成为"幸运儿",另外5个被淘汰。这一方式,开了中央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的先河,同时也引起了争议。一种认为,此举目的是让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更科学有效;但也有论者认为,根据现行的竞争规则,没有被采纳的城市浪费掉机会成本。其实争议的实质,就是在资金使用上是坚持集中投入还是坚持平均分配? 集中才能见效益 事实上,这次中央财政实行的这种创新的财政资金分配形式,近年来已在广东推广实施。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是一项改革创新,从一些地方实施的效果看,改革打破了以往平均分配和逐级下达财政资金的分配模式,在二次分配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把钱用在关键处,切实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由此看出,中央财政资金采用争性分配的方式首先是由财政资金数量决定的。财政资金的盘子就这么大,专项资金数量更是有限。虽然需要资金的地方很多,但每个地方都分一些,就如同"撒胡椒面"起不到任何作用。采用竞争性分配,就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另外这也是同财政资金分配的制度现状有关系。以往财政资金分配模式是由少部分人根据工作需要和部门的资金申请报告决策,那么会"跑资金"、"争项目"的单位往往能争取到资金。实施竞争性分配,充分依靠专家力量,择优支持最能体现资金使用效率的地方,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显然,竞争性分配好过"跑部钱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分析,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由行政主导到地方竞争答辩、专家评审决策,意味着财政资金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种形式有利于财政资金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也减少了资金分配中的权力寻租。 苏明还告诉记者,财政资金支持节能减排,政策导向非常明显,申报的地方比较多,资金怎么去分配是非常关键的事情。这种分配方式中最大的意义是凸显一种公平竞争。所以选择竞争性的分配方式,能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效果来。因此财政资金采用竞争性分配很有必要。 "当然这笔财政专项资金的内容很丰富,面对的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项目,是把几个项目打成一个包。所谓综合节能减排,包括节能,包括减排。并且节能减排的目标很多,比如淘汰落后产能、安排节能项目、改善和治理环境等等,所涉及的面很宽,内容很多。"苏明说道。 据记者了解,被选定的城市将优先享受中央财政各项节能减排政策倾斜。同时,示范城市所在的省级财政也将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城市节能减排。除现有政策向示范城市倾斜外,中央财政还将按照3年示范期,每个城市15亿元至20亿元的规模再安排综合奖励资金。 机会成本加大? 面对这些优惠政策,地方自然愿意分得一杯羹。但是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地方对于实行竞争性分配存在另外一些看法。 一位地方财政局长告诉记者,中央财政资金实行竞争性分配实际上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竞争资金。如果要进行招投标,首先要准备标书。标书的逻辑性要强,不能前后矛盾,模棱两可;用语要精炼、简短。而且标书也是投标商投标编制投标书的依据,投标商必须对标书的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响应,否则被判定为无效标。标书同样也是评标最重要的依据。正是因为标书的制作的专业性很强,所以地方政府就要请专业的标书制作公司来进行标书设计、编写、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的工作。这些标书的制作费用,再加上咨询费用,还有投入的人力成本等等算下来,有的地方甚至为此花费到上百万元。对于一个财力一般的地方政府而言,在财政资金支出紧张的情况下,这确实算是一个不菲的花销了。 这位局长进一步解释道,如果能够竞争上这笔财政资金,那自然是物有所值。如果地方没有竞争上这笔资金,那会造成机会成本的浪费。 其实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为选择而付出的成本。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这笔专项资金浪费到了一大笔财政资金,对于浪费掉的时间和人力更是不能低估。因此,一些地方对于这种竞争性分配方式持保留意见。 另外地方也道出了一些实际困难,因为在地方一个财政局的一个科才四五个人,省财政厅的一个处也不过才六七个人,那么面对财政部一个司局的任务安排,自然会觉得吃不消。所以有时候就是想去参加这种分配资金的招投标活动,也会因为人力和精力的不足而分身乏术。 分得轻重 针对地方的种种苦楚,苏明分析道,通过竞争性分配的方式把中央财政资金分配出去,就一定会造成一个地方有得,另一个地方有失。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成本,但这种通过科学的方式去决策资金分配,最后产生的综合效益会比成本大得多。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申报成功的地区自然产生的效益会更大,没申报上的地区在产生机会成本的同时,也形成竞争意识。因为财政资金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平均分配了,因为那样没有意义。通过这种竞争方式,会给每个地方增加压力,让地方去思考这件事情,思考要如何才能申请到国家财政资金。进而地方一旦申请到,就会非常珍惜这笔资金,会更好的使用资金,去完成国家的既定目标。 还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杆作用,各地方在竞争中要显示出能够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起更多社会资金的能力,那么这样的财政资金才能花出效果来。总而言之,这样竞争性分配的方式会产生出比较大的综合效益。地方要从长远角度把握判断这件事情,如果这次没有申报上,要总结原因而且这次没有申报上并也不代表以后就没有机会,将来还是可以争取的。 当问到对于这种竞争性财政资金将如何确保落到实处、花出效果?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重要的不是竞争性分配财政资金的形式,而是形式的三个环节。第一,如果是竞争性的选择项目,就可以竞争性的去投标,这就要对投的项目有非常深切的了解。通过写标书,对整个项目的运转过程,要承担什么责任,钱该怎么花的问题都清楚了,这是一个环节非常重要。第二,就是评标。他说自己参与评标的过程非常感动,因为在镇城参加评标项目,做首席评委专家,每一个单位上报的材料都了如指掌。包括它预算的是否合理,工程将来会碰到什么情况,资金使用中有可能出现哪方面的失控等。结果在评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对于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基层写了材料,由领导进行汇报,这种情况就不大容易成功了,因为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这个项目怎么做。还有的地方是对这个项目非常了解,前因后果到中间过程控制到风险管理,证明他们是有责任能力的,而且报的额度也不是特别大。第三,就是项目评之后,无论资金额度多大,后续的跟踪都很重要,一般都设置三个阶段。先资金分期下达,然后做辅助性的配套方案,再一个到最后的验收。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就使得这种方式就有非常好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