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政府理财十大关键词


  十八届三中全会
  11月,深秋,北京最美的季节。
  这个季节,一项重要的历史决策出台。11月8日—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对于三中全会,国人有着更为渴望的期盼,历届三中全会都给当时的改革填加了动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彻底解放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中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陷入疲劳期后,诸多不确定性也一度让我们感到恐慌。但习李新政让我们如沐春风,打破坚冰的改革步伐也更加坚定。因此,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国人更加期盼。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改革进行了整体系统部署,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决定》涵盖了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决定》出台后,多种声音开始解读,纷纷找"亮点"。从宏观层面而言,权威人士分析,此次《决定》重在理念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二是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改革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三是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包含的五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四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经济都是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从来没有捷径,今天的改革难度已经远远高于三十年前。"以时间换空间"的改革思维老路也越来越窄、越来越险。
  现代财政与国家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下一步的改革做出了整体部署,其中,对财税体制改革的论述笔墨很重,让人为之振奋。
  《决定》中提出了"现代财政"的理念,既将现代财政上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历史空前,也对下一步财税改革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路径选择。
  在我国的政治经济活动中,财政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理性实现"以财佐政"?是一个需要长期攻克的命题。在经历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后,现代财政的提法,极具历史意义。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决定》中系统指出,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对于财税体制下一步怎么改?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可谓抓住了财税改革的"牛鼻子"。
  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与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二是完善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存在与公共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工具。三是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
  政府间财政关系
  2013年,有一本书在财政人中得到了强烈关注,也引起了热烈讨论。这本书名为《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其作者为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另一方面是这本书切中了当前财政改革的要点和难点。
  回顾财税改革走过的历程,总体思路可以梳理为:1994年的改革主要解决了收入的问题,1998年开始建立公共财政,进行了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开始解决支出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应该向现代国家的方向走,合理进行中央和地方间的职能和财力分配。事权划分是整个财政体制的运转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分配政府间的职责?应该依据"三个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即外部性原则、信息处理的复杂性原则和激励相容原则。
  在事权和支出责任调整以后,收入划分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保障各级政府的财力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两个抓手是建立地方税体系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此番改革,除了改革"财",更需要改革"政",更深层次来讲,中国财政体制的未来应该是法治的、民主的公共财政。
  因此,在这样的改革思路下,形成的是一级政权要有一级事权,要有一级财权,然后还要有一级税收和一级预算,继而还要配上一级举债权和一级国有资产管理的产权,上下贯通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体系。
  过紧日子
  政府没钱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6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指出,"完成全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支出管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多年快速增长,财政收入盘子也是越做越大。甚至连续多年保持在20%—30%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在满足各项支出的同时,也在遭受质疑:这些资金有没有用对地方,使用的效果如何?
  根据财政部财科所相关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一是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二是财政收入放缓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反差形成"悬殊额",新老问题正"倒逼"财政改革提速。
  在这种背景下,紧日子该怎么过?只能紧政府,不能紧民生。财政部要求中央部门和地方在编制2014年预算时要以2013年压减支出后的规模为基础,继续厉行节约,过"紧日子",从紧编制预算。同时,将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的要求,保障好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重点支出需求。
  深层次来讲,"过紧日子"不仅仅是"财"的问题,更是"政"的问题,是对当前开展的"四风问题"的积极回应和践行。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没有繁衍的土壤。
  政府性债务
  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政府性债务始终让中国的经济为之牵动。
  对政府性债务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全国政府性债务究竟有多少?这些债务该怎么处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政府性债务总体安全可控。"这是官方一直以来的表态。
  7月底,审计署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于8月1日全面展开,这也是审计署对地方债务的第二次全面摸底。这一举动寓意很深,让此前对政府性债务的各种猜测更加扑朔迷离。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政府债务:一是债务用到哪些领域;二是看债务使用以后所形成的是优质资产还是不良资产;三是要看债务偿还能力,是不是每年能够还本付息。
  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债风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首先要规范发债,发行地方债只能用于建设性支出,不能用于吃饭,即经常性开支。
  其次,对地方举借债务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事业建设债务应以政府为主体,以后用公共财政收入来偿还;收益性项目债务加强管理,用取得的收益来还债。
  此外,要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以地方政府债券为主体的、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解决政府性债务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决定》中指出,督促地方政府编制年度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监督管理,从而使地方债务的监控做到事前控制而不是事后如何还债。
  营改增
  8月1日,"营改增"试点在全国范围推行。至此,这项备受关注的财税改革已经开始提速。
  从已有的试点来看,"营改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中小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得到减轻,促进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税制得到简化和规范,有利于解决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
  但也在遭遇一些难题。一是地方政府收入减少。营业税本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税种,并且也是地方政府唯一的主体税种,当其面临征税范围缩减甚至被增值税取代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必将会减少,因此,"营改增"后,应为地方财政设计新的主体税种。二是增值税占税收收入的比例过高。有的比例可达50%以上。作为"块头儿"过大的主体税种,将对国家税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均构成威胁。三是体制困境。增值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根据现行体制,国内增值税中央分成75%,地方分成25%,进口增值税则全部归中央。这种分成比例的设计是以营业税基本归地方财政为条件的,在"营改增"之后,无疑将极大地触动地方财政的利益。因此,重新设计增值税收入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
  "营改增"被业界寄予很高期望,是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营改增"覆盖全部地区全部行业后,必然会倒逼财政体制改革。一是要积极稳妥推进"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全部行业推开;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构建地方税体系;三是进一步压缩合并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税收神经
  每隔一段时间,某个税种就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和探讨。比如今年热议的房产税、遗产税等等。确实税收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拿遗产税来说,遗产税开征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两种思维所牵动的"税收神经",这已经在个税、房产税等的开征过程中,得以屡次碰撞。比如遗产税开征,普通老百姓认为"人都要死了还要征税"的"江湖逻辑",和遗产税开征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庙堂思维"显然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
  而这种"税收神经"背后,实际上是纳税人意识的觉醒。而曾在何时,公民意识和纳税人意识竟会让人"谈虎色变"。
  许多官员所能理解的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只强调纳税的义务,不纳税就处分。政府应该建立一个正常的渠道,使纳税人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及时回馈,政府应该建立公开透明和平等协商的机制。
  "江湖逻辑"与"庙堂思维"两种思维的碰撞,不仅仅存在于税收方面,更存在于政府管理的方方面面,加大两者的碰撞,不管是对于提升政府理财水平,还是提高政府治理段位,都是一种有益尝试。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
  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是2013年财政部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也是此次我们回顾政府理财关键词过程中,涉及到的少数财政部门具体业务之一。之所以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是因为其代表性和延展性。
  其代表性在于,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各级财政部门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现象,规划不衔接、标准不统一、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就很有代表性,原有的半手工的工作模式,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因此,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场管理革命。它冲破的是国库原有的以纸质单据为主、电子数据为辅的半手工运行方式。它冲破的是财政信息化的滞后,从而以支付系统为核心向外拓展,将来整个财政管理的电子化最终都要基于国库电子化这个基础,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为主体,以预算指标系统为龙头,以数据驱动和支持的财政管理新模式。
  其延展性在于,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已有的试点经验来看,它确保了国库资金安全,颠覆了签字画押的传统观念,提升了资金支付效率,为县乡国库改革创造了条件。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支付电子化,可以有效解决"集中式管理"所带来的"效率"和"区域"的限制。将来整个财政管理的信息化都将以支付电子化为基础向外拓展,最终形成全链条闭环的财政管理系统。因此,支付电子化肩负着带动财政信息化工作全局的使命。
  财政大数据
  2013年,大数据热度持续高涨。因此,更多的商品披上了大数据的外衣。在大家惊呼信息时代的冲击之余,也有不少人质疑大数据,它真的这么重要?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它在消费、金融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你就知道大数据已经开始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财政大数据,目前业内还没有成熟的结论和思考,而这就更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财政大数据是什么?简单来讲,是财政信息化的进一步延伸,更深层次来讲,财政大数据应该是以财政信息化为基础,以此牵引财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而真正做到"无数据、不决策",更大提升政府理财水平。
  在现实工作中,财政部门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但是大部分数据都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信息孤岛"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财政大数据工作究竟该如何开展成为关注重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更加注重数据收集。结合财政监督、绩效评价、为民办事征询民意等工作,广泛收集财政工作相关的民意数据。二是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创新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可实现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三是更加注重数据使用。重点加强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政策评估、财政工作宏观分析,并提出财政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四是更加注重数据公开。
  客观来说,政府理财时代的真正来临,离不开财政大数据的强力支撑。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18日启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活动将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党深入开展 。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财政部门也将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将本着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的态度,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财政部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努力在作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有新转变,打造一支讲大局、懂经济、有思路、干实事、勇担当的财政干部队伍,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网站目录投稿:绿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