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海市教委发布最新通知,严禁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并设立公开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社会监督与举报。 笔者认为,上海此举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肯定和推广。 首先,这将进一步消除义务教育过度应试化的阴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中小学应试主义倾向,可谓基础教育多年来一直难以根治的"顽疾"。虽然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和规定自上而下出台了不少,但素质教育"一直在路上"。近几年,在政策的强势推动下,学校一般不再加班加点,也不敢违规补课,正开始着手大力"减负"。 但是,家长圈却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怪现象。周末、节假日家长总是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究其原因,是区域的教育大环境未改变,"唯分数论"依旧大行其道,教育大框架、大逻辑仍未理顺。而严禁学校将学生奥数成绩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是教育"去应试主义"、回归素质教育的一项助推性措施。消除功利化的证书功能,必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真正深入地推进。 其次,此举最受益的当然是孩子,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更为全面健康地自由成长。在升学压力下,很多家长都选择把孩子送去参加各种培训和竞赛,想通过竞赛证书加分,进入心仪学校。因此,不少孩子的节假日都被牺牲掉了,焦虑、厌学、压力过大、学习兴趣锐减、学业恐惧等不良心理便容易滋生,同时睡眠严重不足、运动量太少、视力下降等问题也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只有竞赛证书"作废",家长结队课外补的热情才会降低,补习班的火爆才会降温,并最终实现"把节假日真正还给学生"。还给学生的是时间,更是身心健康和自主发展的宽松环境,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更有时间参加"私人定制"的个性化成长活动,这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未成年人的天性及未来发展潜力。 另外,这对家长和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身心"解放"。节假日接送孩子参加补习班、兴趣班,家长的过度劳累和过重的经济负担早已是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学校为提高本校知名度,要求不少教师课下培训学生,还要负责宣传、组织、发动、推荐学生参赛。这次上海"封杀竞赛""证书失效",既解放了家长,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回归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为落实好这一新规,上海制定了严格具体的配套性处罚措施,新规的良好效果可期。但是,要完全解放学生和消除家长焦虑感,政府还需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速扩容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二是确保升学入校的公正公平,防范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