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社会态度和感受的关键反映。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转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同样给政府网络舆论管理发起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对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管理;问题 一、引言 当前,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大量运用及自媒体业态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展示出了需求强烈多元、传播加速裂变、内容繁杂、舆论话语权分化以及多个舆论场交叠等特征,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当作加强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渠道。各个层级的政府部门作为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需要以大数据理念与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以实现网络舆情管理模式的创新。 二、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所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经过网络以社会事件的产生、发展以及改变为中心,人民群众对于公共问题与社会管理人员所形成与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其是大多数群众关于社会当中各类不同的现象、问题所阐述的态度、信念、情绪以及意见等表现的综合。网络舆情形成速度快,社会影响力大。伴随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发展成呈现社会舆情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三、当前政府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截至当前,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制定与网络舆情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然而基层政府所制定的与网络管理相关的规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比如:在网络舆情信息采集、监管以及分析研判的环节,在涉及到敏感的或者重特大的公共事件又或是牵扯到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共形象、公共政策以及公共产品等焦点、热点问题的时候,部分政府机构在行政管理的具体环节,通常会运用"堵、封、删"等方式,又或是过于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规定措施以及指示等行政方式;还有部分地方政府以息事宁人的态度,运用超越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处置,其不仅无法较好的解决问题,反而更加容易导致矛盾升级。 2.缺乏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目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每天均会形成海量的信息,由于网络信息难以判断真假性,对于政府部门在网络信息的监管与预警技术层面有了更加高的需求。除此之外,舆情研判缺少合理的制度,我们国家的政府部门无法对舆情事件定量与定性的描绘实施合理精准的判断。由管理层面而言,网络舆情管理需要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经过网络加强网民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和沟通,增强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 3.管理者缺少网络化思维 网络主体是所有的网民用户人群,政府机构在实施网络治理的时候,同样需要遵循网络本身的发展规律,经过变革创新、提高竞争、确保言论自由以增强网民和政府部门间的合作与信任,尽可能降低政府部门对于网络的直接性干预。网络舆情就如同水势一般,越堵越高,愈是全能型的政府愈会助长网络暴民的产生;与之相反的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便可以更加好的激发与培育网民群众的责任意识。对充满动态性、复杂性以及多样性的网络世界来说,政府无法充当唯一的公共遥控器,唯有将对话与宽容作为基础的治理思想,以疏代堵,高度关注各个社会力量的协作,网络舆情管理的不利局面才能够有所好转。 四、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能够更加好的迎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网络舆情所具备的作用,我国政府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和网络犯罪与网络侵权相关的法规,综合当前所具有的法律资源,健全互联网法律架构,确保网络的安全发展。并且,融合互联网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网络安全发展为目标,达到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化,同时还需增大执法力度,只有为群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优良的法制环境,才可以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完全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处置那些虚假信息、恶意谣言的传播人员,同时对于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言论与危及社会稳定的活动进行处罚,严厉打击遏制网络犯罪。 2.树立准确舆情理念 第一,由"信息封堵"转变成"信息公开"。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传递的手段、途径显著增多,信息快速流通。在事件出现的时候,政府相关机构可以选取封锁信息,然而最终却会适得其反。若政府机构又或是有关工作者并未及时出面解释事情真相,便极易造成信息在传递环节被歪曲,又或是产生更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其便需要各级政府将信息公开当作常态化工作。第二,由"全能政府"转变成"有限政府"。因为当前舆论传播的速率和广度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不同,若仍然实施以往"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的控制信息的观念,例如在事件出现的时候,所公布的信息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人们便会经过其他渠道以获得有关信息,进而不再信任政府部门所发布的信息,如此便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更有甚至还会造成全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在思想层面需要从"堵"转变为"疏"。在当今社会,各式各样突发性事件出现的概率较大,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显著增加,若人们在处置危机事件的时候完全封锁、控制信息,便会极易导致危机的扩大化,最终或许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唯有在处置危机时进行准确的引导,才可以合理高效地应对网络舆情。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增强与改善网络内容创建,唱响网络的主旋律。增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促进网络有序高效运作。地方政府部门需要把握舆情传递的基本规律与引导规律,及时传播主流声音,对舆情进度进行干预,经过主流声音的指引以取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需创建网络评论员团队对舆情进程实施指引,评论人员在网络媒体中阐述自身的观点,对于网络中的某一言论实施"跟帖",对于或许会导致负面影响的信息,跟帖、发帖以及撰写网评,反驳不正确的观点与不真实的报道。然而,网评人员不得故意改变事情的真相,需要以公开的态度对待舆情。网评人员需具备优良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可以精准的掌握舆论导向,极具社会正义感与责任感,熟悉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规律与特征,擅于应用网络语言。 4.创新网络管理模式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放大器"与"信息集散地",自身扮演着宣泄各类社会情绪"窗口"的角色。如何变革网络管理模式,对于政府部门与相关工作人员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测试与考验。以往面对突发性的网络事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举止显得有点失措,主要有封堵舆论与新闻、曲意掩盖又或是通过政法单位以"维稳"的名义进行打压,通常会更加激怒群众,导致事态进入到无法控制的局面。网络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控制方法:政法方式与意识形态引导。政法方式所重视的是社会安稳,偏向于强制性的管理,封堵负面议论与不良信息,以强制手段去除网络中的"杂音";意识形态引导提倡抢占网络话语权,以公开信息应对流言与谣言,以思想武器舒缓人民群众的压力,说服群众。然而,网络管理同样需要做到"两手抓",其一,坚决清除违法不良信息,打击传播谣言的不法人员;其二,需细心倾听网民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掌握不一样人群的利益需求,主动解决社会冲突,推动官民间的良好互动,以维护好国家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大局。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得人们的视野更为广阔。因为网络具备较强的匿名性与开放性,导致了网络信息的虚假问题。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加强,不但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需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加强信息的透明性与公开性,由根本层面确保群众的知情权与合法权益,才可以实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标,降低网络舆情问题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促进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月新,董希琳,邓新元,等.基于HHM的公共危機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4(10). [2]陈福集,介静涛.网络舆情管理中政府隐性知识共享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4(05). [3]孙虹.大数据视野下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