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消除政工干部思想误区理顺基层事业单位党政关系


  摘要: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轻视政工干部的思想,甚至出现了政工干部"无用论"。这一现象在事业单位较为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政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即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形成原因,探寻解决方法,进而提升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党政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国革命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明确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论断绝非主观臆断,既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丰富的历史依据,又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但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轻视政工干部的思想,甚至出现了政工干部"无用论"。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论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政工干部重要性的文章较多,很好的回击了企业政工干部"无用论"。类似问题亦存在于基层事业单位,却少有文献记录,是没能引起广泛关注,还是讳疾忌医,抑或大家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在事业单位确实可有可无?希望通过笔者以下分析,可以让大家对此提起足够重视,并最终通过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基层事业单位多为行政机关下属机构,大部分单位职工人数不多,党员数量相对机关较少,但由于自身特点,往往把支部建在单位上。这样的组织结构,容易出现行政领导兼任支部书记或者党务干部,许多单位存在"党政一肩挑"的情况。这虽然一定程度上符合客观实际的要求,但如果处理不好党务和业务的关系,甚至偏重一方,将直接影响本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即便党政领导分开,也可能由于某一方较为"强势",导致失衡。当前,重业务、轻党务的现象在基层较为普遍,导致党务工作在基层推行不畅,效果欠佳,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党的工作在基层的有效开展,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症结主要在领导干部的观念上,消除他们的思想误区,是从根本上理顺党政关系的关键。
  一、基层领导干部重业务、轻党务的主要原因
  (一)角色认同感不强
  角色是作为客观因素的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作为主观因素的角色扮演者的有机统一体,对社会个体具有激励功能,当个体进入某一位置扮演某种角色时,这种地位或角色作为个体追求的目标而对其产生激励作用。
  作为一名基层政工干部,角色意识是对党所赋予其自身的职业特点、行为规范及其行为模式表现出的认同感。当前,部分基层事业单位政工干部未能正确认识党务工作真正价值,对岗位认同感不强,工作中很难真正进入角色,缺少灵魂的机械式劳动导致激励作用很难发挥,造成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开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在基层"业务"比"党务"更能掌握财权、人权,特别是对于"一肩挑"的基层领导干部来说,"务实"比"务虚"更实惠;另一方面不少人,甚至一部分政工干部也觉得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无,最多是行政工作的保姆,附属品。如此一来,形成重业务、轻党务的局面,党务工作成了走过场,久而久之,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个人成就动机较弱
  行政领导肩负着单位的主要业务工作,业务考核成绩直接反映了领导的履职能力,也直接关系到其仕途的发展;而党务工作就像盖楼房时打地基一样,不显山不露水,要等大楼盖起来,经久而屹立不倒,才能显示出其重要性。就好像现在的一些官员好搞政绩工程,在任时都想做些像修路架桥,拆迁改造等立竿见影的事情,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甚至给下一任做嫁衣的工作却鲜有问津。这里笔者并不是说修路架桥这些事本身不好,但如果大家都不愿当"无名英雄",那这些事谁来做,长此以往,终将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健康发展。行政工作与党务工作的关系亦是如此,在所谓成就动机的"催眠"下,许多单位业务工作真抓实干,党务工作敷衍了事——无非是定期(有些单位这都做不到)组织理论学习,到了重大纪念日(比如党的生日)或者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相关活动。既没有很好的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也没有发掘出党务工作的核心价值。
  某局一次基层事业单位党建述职会上,大部分一肩挑的领导直接把业务汇报稿搬了上来,甚至讲到兴起时干脆脱稿讲自己如何带领单位干部职工抓业务,取得了哪些成绩,党务工作汇报变成了业务工作汇报。这不正说明在他们心中业务工作才是真正出成绩的地方,党务工作反倒难以体现他们的履职能力;这种"情不自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的尴尬处境。
  (三)组织归属感缺失
  归属感是对组织的一种依恋、承诺和忠诚,是个体所处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同了某一特定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又以把实现和捍卫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置于个人或所在小群体的直接利益之上来行事的意愿,并希望维持其成员身份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基层政工干部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但实际中行政工作风头"更"劲,加之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亦无法简单割裂,干部职工只知汇报工作,少有汇报思想,政工干部威信不高,其"领路人"的作用难以体现,也难以被认同。另一方面上级组织的关怀激励机制滞后,精神激励和个性化关怀有所欠缺,在政工干部发展道路上缺少一些必要的指引和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及相关培训,让政工干部感到与组织渐渐疏离,缺乏归属感。
  二、理顺基层党政关系的基本思路
  (一) 加强组织引导,强化基层政工干部角色认同感
  基层政工干部在基层党务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角色认同感对基层政治工作的开展、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目标的实现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角色认同感越强,对自己的职责认识就越深刻,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努力把政治工作开展好。强化角色认同感,首先要强化基层政工干部自身的成才意识,通过引导、教育以及领导干部以身示范,使他们对政治工作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获得认识的升华,自觉投身于基层政治工作的精益求精状态中;同时加大對基层党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为基层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业务指导和经费支持,让基层政工干部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大家对党务工作的尊重和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
  (二)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基层政工干部发展空间
  为基层政工干部搭建学习和创造的舞台,通过组织基层政工干部集中研讨座谈、开展经验交流等方式,在基层形成研究政治工作的浓厚氛围;要通过岗位责任制、工作轮岗制、培训晋升制等提高基层政工干部素质,激发基层政工干部的事业心;建立基层政治工作目标激励机制。建立目标激励机制要按照政工条例对基层政工干部职责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基层政工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应当承担的责任、完成的任务要求,结合基层政工干部自身的成就需要,建立基层政工干部责任制、开展政工干部评优活动等以增强其责任感和自豪感,使之成为基层政工干部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积极引导基层政工干部进行自我发展目标设计,鼓励基层政工干部不断挑战自我。在建立完善基层政工干部岗位职责制度的同时,建立起科学的量化考评标准和表彰奖励制度,上级组织要科学设计基层政工干部晋升通道,为其今后的出路规划出一片美好蓝图,更好的激发政工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奋斗激情。
  (三)传播组织关怀,满足基层政工干部组织归属感
  基层政工干部可以通过参加各级组织举办的宣讲、比赛等活动,展现自我,激发自己的成就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各级组织要根据资源可支配情况,为基层政工干部提供政策支撑、制度安排,物质保障、利益协调及培训交流等;更重要的是提供精神关爱,加强基层政工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缓解基层政工干部工作压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及时帮助基层政工干部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其精神支柱。领导要"以人为本",更注重基层政工干部的尊严和价值,注重发掘基层政工干部潜能,强调组织要求和基层政工干部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素质,畅通发展渠道,使基层政工干部的潜质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党历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深刻总结。在基层事业单位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不能忽视,为了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希望广大政工干部积极行动起来,各方面力量通力合作,使党政工作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互相促进,共谱华章!
网站目录投稿: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