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民+廖海江+张岩松+孙栋梁 2013年5—8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健康司组织力量,对全国6个省的20家石材加工企业进行了调研和现场检测。 根据对各省(区、市)石材加工企业调查摸底统计,目前全国有石材加工企业1.9万余家,各省(区、市)均有分布;职工总数约25万人,接触粉尘人数约10万人。从规模上看,大中型企业50家,仅占0.3%,小微型企业1万8986家,占99.7%。 基本情况 一般来说,石材加工工艺为:切割加工→研磨抛光→异型加工(雕刻、磨边、倒角)→检验修补等。 此次调研以干法异型石材加工企业为主(19家干法加工企业,1家湿法加工企业),粉尘浓度检测项目包括3类: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简称总尘);呼吸性粉尘浓度(简称呼尘,即可以进入肺部的粉尘);粉尘中游离二化硅含量(粉尘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成分)。 工作场所粉尘浓度全部超标 此次检测发现,20家石材加工企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2.62%~42.12%之间,仅3家石材加工企业(占15%)含量在10%以下,其余17家企业(占85%)均高于10%。所有加工岗位粉尘浓度均超过了国家标准。其中,总尘浓度在1.50mg/m3~852.00mg/m3,最高超标852.00倍;呼尘浓度在1.20mg/m3~124.33mg/m3,最高超标177.61倍。 干法异型石材加工粉尘危害大 从检测结果看,在湿法加工岗位,总尘平均浓度只有1.5mg/m3,呼尘平均浓度只有1.4mg/m3;而在干法异型石材加工岗位,总尘平均浓度高达56.44mg/m3,呼尘平均浓度达17.56mg/m3,分别为湿法作业岗位的37.63倍和12.54倍。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现场检测和实地调研,发现石材加工企业在职业卫生方面存在以下3类问题。 小微型企业设备简陋,基本无防尘措施 此次调研以干法异型石材加工企业为主要对象,这类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具有小、散、乱的特点,许多企业职工人数不到10人,工作场所极为简陋,现场管理混乱;在切割、雕刻、打磨等加工作业过程中,没有任何防尘设施;个体防尘用品配备与佩戴情况极不理想,所有调查岗位中,没有配备防尘口罩的岗位占30%,佩戴不合格防尘口罩占65%。 职业卫生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石材加工企业特别是小微型石材加工作坊,从企业主到工人,对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基本不知晓,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卫生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等一系列工作处于空白状态。 监督执法需要进一步加强 由于这类企业具有分散、用工不固定、生产不连续的特点,监督管理存在一定困难,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监管的覆盖面不够,监督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工作建议 淘汰落后工艺,开展粉尘治理 目前湿法石材加工已在许多大型石材企业得到应用,降尘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必须加大湿法石材加工工艺推进力度,积极争取将职业卫生措施作为石材加工行业准入条件,淘汰一批落后工艺企业。同时,对于缺水地区和无法采用湿法的异型石材加工工艺,建议着手研究一批高效、便捷、经济的收尘装置,降低干法石材加工岗位的粉尘危害。 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职业健康司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开展干法石材加工企业粉尘专项治理,到2014年10月底,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提请地方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推动园区化、规模化生产 近年来,部分石材加工企业集中的地区推行石材加工企业集中化管理,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大幅提升了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正轨。因此,改变落后地区的石材加工企业"小、散、乱"的局面,借鉴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化是一个发展方向。 建议各地在充分摸清当地石材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接触粉尘危害等情况的基础上,向当地政府上报,积极争取将石材企业进行集中化、园区化管理。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石材加工企业劳动者接触触的粉尘多属于矽尘,属于职业病危害高风险行业,建议各地加大对这一行业领域的监督执法力度,强化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监督指导企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对于粉尘防治措施不落实、未建立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场所无防尘设施或达不到防尘要求、不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要求的防尘用品和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以及作业场所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依法予以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