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模式是指在借鉴国内外"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而构建的适合职业学校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全新课程模式。该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用现代课程理论指导课程综合化改革。理论知识坚持"必须""够用""能用"的标准,教学内容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让学生完整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价反馈的工作过程。该模式只是在知识排序上进行了重组,使其更适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要求。 一、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 1."项目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1)项目是指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 (2)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3)项目教学的特点:一是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具有一个清晰轮廓的任务说明。二是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有机结合。三是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四是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五是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六是强调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七是具有一定难度,不仅要求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习得新知识新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八是项目结束,有师生共同对项目工作成果的评价。 2.机械专业项目教程的定位与目标 (1)项目教程的定位。项目教程定位为专业综合性项目教程。它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理论始终以实际职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它打破了学科系统化的模式,按机械工程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整合,覆盖同一领域不同职业或不同职业方向的各个层面。 就维修钳加工毕业的机械学生而言,在企业里的主要任务是装配、机修和模具钳工等。这些工作牵涉到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每一个零件的维修与加工都牵涉到制图、材料、加工方法的选择、刀具选择及刃磨、安装和调试、工件的装夹、加工工艺、检测等多方面的工作。传统的教学是按学期顺序以课程为单位独立授课,各教师只讲授本课程的系统内容,各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由学生自己领悟,结果造成平时教学空洞无趣,学生走上岗位又感到知识不够且难以组合,从而出现只知切削不会磨刀、只会加工不会成本核算等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真实工作环境的训练,而这正是学科系统化模式教学的最大缺陷。 (2)《项目教程》教和学的目标。《项目教程》教和学的总目标是:以完成项目为手段,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项目展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加工场地和实际生产指导,建构与项目相关的理论,在实训基地逐步完成项目。几个项目完成后,学生自然清楚了企业完成产品的制造过程,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了提升,职业能力得以形成。这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程,便于教师进行行为导向教学,并通过教师引导解决各种具体问题,便于让学生了解制造过程的全部思路与方法,明确这个过程中各学科的知识,针对性非常强。教师组织教学时也易于找到教学重点,易理清教学思路,将相关知识合理连接。 3.项目教程的开发 (1)项目教程开发架构。项目教程开发借鉴机械工程中常用的逆向反求法进行。具体参见图1。 (3)笔者所在学校主编的《钳工职业项目教程》的编写框架示例。具体项目的编写框架示例如下: 项目一… 项目引导课文 学习领域一… 学习任务1… 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处理 技术知识链接 …… 二、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实施 1.一年级新生项目教学模式 一年级新生项目教学模式(过渡模式),具体参见图3。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讲,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被动学习经历,学生们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若未经一定时间的适应就改变教学方法,反而会觉得无所适从。所以,一年级新生项目教学采用过渡模式,开始阶段还是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体作用必须有计划地 逐渐削弱,教师的角色慢慢变成学生学习的咨询师和伙伴,且担负起项目实施的监督责任。 4.与"项目教学"并行的质量评价 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能有效地检测教学质量,而且应同时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为学生基本素质、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采用真实性评价比较适合"项目教学"课程模式。该模式须遵循以下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合格性原则、全员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等,下面就真实性评价的实施作简要论述。 (1)出台指导性意见。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座谈会,邀请不同职称、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发表见解,确定实施真实性评价的指导意见:建立科学、精确和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活动的自身规律制定规范化程序,并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评价程序进行评价;以全面、真实的评价信息为依据,以评价标准为尺度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在保证评价结果科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评价指标的数量,简化评价实施程序,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从评价人员素质水平、技术设备条件的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 (2)确定实施框架。既然真实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就要考虑二者如何结合及各自所占比例问题。就二者的结合而言,形成性评价主要以平时表现为主,终结性评价主要参考期末考试成绩。再就是考虑二者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一份问卷的选择结果表明,学生选择"平时70%,考试30%"的占82%;老师选择"平时30%,考试70%"的占69%。从数据上分析,教和学是有不同选择的。笔者认为,改革评价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应该选取一种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接受的方案。 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论证,最后确定二者各占50%。为了不改变我国学校评价"百分记分法"的形式,真实性评价方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和过程量化为可操作的"结构成绩",其基本构成分为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平时占50%,分解为活动、作业、出勤、学习、态度、参与表现等等。考核形式有同学、任课教师、管理部门的评价等。活动参与、出勤、创造性活动、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等由班级或学科教研室评价。分值在"结构成绩"中折合为50分。期末考试仍实行百分制,在计入"结构成绩"时折半。平时的积分加上折合后的考试成绩,共同组成学生专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