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该不该做教科研工作?如果做教科研,中小学教师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近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完全可以做到教学和教科研‘鱼与熊掌’兼得,二者相得益彰。中小学教师应该从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通过教科研工作的推动,努力让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 笔者在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目前教师申报的课题多是假、大、空课题,要么研究的问题与教学无关,要么研究成果重复无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对此,王殿军校长认为:中小学的教科研与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的科研不同,我们并不提倡教师做纯学术理论的研究……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小学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把课上好、把学生培养好。我们更希望教师能专注本职工作、聚焦课堂教学和开展与教书育人有关的教科研,并用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将"小问题"上升到教研的高度,就是"小课题"。学校在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研究理念。美国当代教育学家约翰·古得莱得通过对学校变革项目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在教育变革中一个被忽略的事实:学校的个性差异决定了学校变革的动力只能来源于学校本身,学校改革"最有希望的改革方法就是寻求开发学校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以成为基本上可以自我更新的学校"。 学校要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难点,或者教育改革倡导的先进理念的挂钩点,选择研究课题,通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逐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聚焦学校自我更新的力量。学期初,学校可在教师中广泛开展"小课题征集活动",引导教师思考:"我在过去的教学中到底遇到哪些具体问题?以前是怎样解决的?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然后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研究水平,确立一项课题作为本学期的主攻方向。 二是选题的角度要小,内容要实,研究要深入,切忌浅尝辄止。要引导教师从细节入手,诸如课堂提问怎么设计,小组讨论如何展开,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当堂训练如何提高效率等。 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可采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文献法、对比实验法、变量控制等方式,但要注重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的研究要基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事实和案例,研究结果要围绕的具体问题,而非"大而全"的抽象概括。 王殿军校长认为:这里所说的反思,不是上完课后在脑子里过一遍,或者口头上跟其他教师交流一下得失,而是要付诸文字,字数多少不限,也不一定要公开发表,但一定要把发现的问题说清楚,把实践探索的做法写明白,把改进和创新的思考写出来,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学校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浓化科研氛围。同时,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基金,用以支持"小课题"研究、教研组建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逐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王殿军校长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说,除了鼓励教师做教科研工作,更要关注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结合国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考高考改革、育人方式变革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基于学校的实力和特色,组织开展"大兵团作战",即针对一些重大、重点问题设立课题,组织教师团队,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集中团队的力量进行研究,寻找解决办法。 四是学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教师的研究成果。评价"小课题"研究的成效,不仅要看教师是否写了论文或交了总结,更要看教师课堂教学改进情况、学生发展水平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程度。"小课题"研究是是检验教师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舍此,教师发表再多的论文,也只是好看而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