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要在学科教学中灵活参透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多单独进行——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尚未完全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授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心理健康和课堂教学活动息息相关。情绪、情感、自信心、自控能力、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挫折承受力……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也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其中,"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要"育人",首先要"育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传授的影响,势必会影响"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灵活参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创造高效课堂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灵活参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领域,这也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外,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
  其次,重视学习活动,创设好教育情境。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来源于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最后,注意教学方法,促进品质养成。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不但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注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健全人格等的培养。
网站目录投稿:南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