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山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核心素养新课堂种子教师培训"活动中,我现场聆听了台湾台中教育大学马行谊教授的评课,在评课中马教授对"小组讨论是为了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的解读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 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地都有大量探索和实践,有成效也有困惑,目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仍不少。譬如,对讨论的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设计;注重讨论的形式,忽视对讨论效果和质量的深刻反思;讨论中用优等生思维代替了中差生思维;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用统一思维代替每个人的思维。 如果小组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集体的"统一意见",就又回到标准答案的老路上去了。很大程度上,优生的观点变成集体统一的意见,小组其他成员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如果小组合作缺乏独立思考,一方面是优生的"垄断",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平等交流,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中下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丧失。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小组讨论的正常生态应当是小组成员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讨论。或许出现多种可能,一是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形成统一意见;二是出现了几种不同意见,但通过对比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分析判断,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三是通过讨论,认为某位同学的意见比自己的观点全面、客观,接受该同学的观点,试图说服其他同伴也认同这一观点。四是各持己见,都能据理力争,有理有据,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并参考老师的点拨与启发。 当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没有思考方向时,老师要多点耐心,试着以各种方法刺激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失去重心时,教师可能要考查一下分组的规则和讨论的方式,组长或老师适时适度引导和调控小组讨论方向。学生发表意见状况不佳时,教师要以身作则,示范积极思考、有创意的表达行为,并且透过鼓励和奖励等方式,刺激学生发表的意愿。 有些学生想法太多,有些学生想法过于单一,有些却跟不上,这很正常,但是,过犹不及,学生想法太多,不假思索张嘴就来,我们要对他有所抑制;终日不发一言,呆若木鸡,更不是我们所乐见的,应该要多加鼓励。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回应,譬如,学生的想法不完整时,可以以持续追问的方式,一步步带领其深入思考;如果学生答非所问,或者是说不到重点,不妨协助其再次确认问题的重点,且协助其发现自身回答有何不足之处,要尽量让多数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交流交往能力、独立思考精神,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了独立思考,缺乏了质疑、争论、认同和对自己"正确"观点的坚持,只是为了"统一意见",这样的小组学习能比老师讲授效益还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