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有生命力的学科德育才能发挥育人功能


  为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科育人,近期,山东省教科院举办了全省中小学学科德育课例展评活动,引起了全省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
  学科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主渠道。德育只有实现学科化,才能真正发挥每位教师的育人功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科育人。
  然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科德育弱化、甚至空白现象极为突出。究其根源,除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外,传统学科德育"渗透说"是重要因素。学科德育"渗透说"把学科学习与道德生成分割开来,导致知行分离,德育教育脱离实际、牵强附会,收效甚微甚至空白。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将学科课程定义为三个层面: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体系、学科育人功能。可见,任何学科既有其个性存在,又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以育人为旨归。育人是学科教学与生俱有的价值取向,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学科渗透转向学科育人,是学科德育的必然选择。
  要落实学科德育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道德智慧生成的有机统一,必须实现学科德育的三个转变:
  一是变学科渗透为学科内生。进入教材的课程资源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内涵,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内容, 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教育场景,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矛盾点等节点上展开灵魂的重塑,从而促成学生的道德生成,实现学科知识与道德智慧的共同内生。
  二是变文本传导为动态生成。传统的德育注重口耳相传,采用文本传导灌输的方式,导致德育知行分离,育人低效。现代德育强调活动体验,变文本传导为动态生成,以活动体验实现道德的内化和智慧的生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将其转化为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之中体验、感悟、内化、提升。同时,发挥学习行为中的德育导向功能,让学习活动同时成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找到课程内容与学生思想、心理、行动上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与课程内容通过沟通、对话、交流展开灵魂的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实现道德的发现。
  三是变共性培养为个性激活。学科育人,根本在于激活学生潜能,健全学生个性。因而,学科德育既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又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与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于教材与老师的看法,允许对固有观念提出挑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情怀,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和无穷魅力。
  近期,我听了这样一节学科德育课。一位青年语文教师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在学生谈了离家的感受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歌《思乡的心情》,背景音乐配的是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教师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许多学生也感动得泪水盈眶。这就是无痕的学科德育!这样,学科德育就不再是表面化、教条化的空洞说教,而是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活动。课堂真正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自然达到了学科育人的目的。
网站目录投稿: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