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525.cn 阅读微信朋友圈信息现已成为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曾向北京地区某大学发放问卷246份,用于研究微信阅读的内容、为何会阅读这些内容、微信阅读的利弊等。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们看微信时间过长,频率过快。 调查结果显示,阅读最多的内容依次为生活小常识(185)、开心段子(176)、人生感悟(165)、职场经验(145)、心灵鸡汤(142)和保健常识(129),分别占到样本总人数的75.2%、71.5%、67.1%、58.9%、57.7%和52.4%。另外,还有职场励志(105)、男女情感(99)、学术(92)、谣言(78)、真实的档案揭秘(54)、其他(26)。所谓其他,指的是除了问卷所列内容外,阅读的内容还有新闻和朋友动态等。 通过调研发现,年轻人"读"微信,一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每天不管是挤地铁还是买东西,等待时间太长,读读微信中的生活小段子等,显得时间过得快些;二是排遣郁闷,在朋友圈里吐吐槽,心里痛快;三是较快速地了解瞬息万变的世界,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但频繁看微信则是因为无聊、焦急、静不下来,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现在,微信阅读成为一种依赖,其背后是行为依赖。从浅层次看,是觉得自己很重要,所以要时不时地看看微信。但实际上,谁都没有那么重要,世界离了谁都转;从深层次看,是闲的,是焦虑,是恐惧,是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即行为依赖。也就是说,过多过频看微信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现在,整个社会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到处可见,即使年节问好,都能看到这种倾向。例如,马年送祝福,人们挂在嘴边的几乎都是"马上有X"(房、车、钱、健康、升迁、对象、幸福),听得太多太多了,以至让人憧憬"马上有一切"。这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当今社会流行的真实心态——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是不想付出辛苦的努力、表现出浮躁、不肯脚踏实地静下心来下功夫,总想着省去中间的过程,"跨越式"一步登天。 据调查,微信阅读最多的内容是生活小常识、开心段子、人生感悟。而学术等严肃的内容排在倒数第四,仅比谣言、真实的档案揭秘和其他高。人们静不下来读读经典,而是热衷于读那些轻松的内容。这不正好说明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和短期化倾向? 此外,现在"微信控"对"经典"、对"人生哲理"的"晒"有点滥了,经典天天挂在嘴上,也就不是经典了。很多"经典"因为有些"微信控"的"滥晒",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使得经典有些浅薄化、庸俗化。因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换言之,经典在微信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已经让人们对经典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 微信朋友圈是社交平台,是一对一的,可以说没有主角,也可以说都是主角,大家平等。一些微信的各种"秀"也称为"晒",就满足了平民、草根"被关注"的需要、出名的欲望和表现欲等。你有钱可以晒车、晒房,我没有钱可以晒今天吃的素馅饺子、晒自己的照片,大家都可以晒自己认为重要的、独有的、得意的东西。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晒",自己这里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