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为了更好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灌输理论,本文概括了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分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三个意义:应用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要求、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培养高中生政治素养的要求;从主体、内容、方式、载体四个角度浅谈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灌输理论;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教学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之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焦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灌输理论,践行灌输理论的新要求,扩展灌输教育的效益。
  一、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对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进行考察,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灌输理论,并将其应用到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与思想政治工作中。
  (一)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
  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明确提出了"灌输"一词,列宁进一步把灌输思想发展成系统的理论,在揭发经济主义过错中,列宁指出要对工人灌输社会主义思想,列宁依次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中分别论述了灌输的主体、內容与目的。1902年的《怎么办?》一书,标志着列宁的灌输思想已成熟,其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在书中他把当时俄国工人运动联系马克思主义有关灌输的思想,从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灌输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单纯的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即"为什么要灌输";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领人们,首先要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政治意识,即"灌输什么";要从外部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即"怎样灌输"。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阐述与灌输理论的发展轨迹,发现灌输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真理性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原则之一,指无产阶级政党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开展全面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其实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让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看清自身的阶级利益与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为此而奋斗终身。
  (二)灌输理论的特点
  在新时代,灌输理论仍然引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分析其特点,进而更好地应用灌输理论。
  1.科学性
  灌输理论的科学性是进行灌输的前提,其主要表现在:灌输的目的主要指向思考实际问题、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新的问题;灌输的理论一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一定是能被实践检验其真理性的理论;灌输的重要内容是先进社会思想与科学社会理论;灌输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且要在实际灌输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
  2.系统性
  当代灌输理论自身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整合运行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互动过程。灌输要依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形成功能完备、要素完整、体系完善的系统,以确保灌输主体有序、系统地进行灌输。在当代中国进行灌输教育,要求符合当代社会资源配置,采用系统的灌输体系,帮助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各个板块,使教育结构与教育主体友好协作、教育工作有序进行、教育结构最优化。
  3.动态性
  在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下,灌输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灌输对象所具有的不同时代特点,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发展,及时更新各个时代下灌输的理念、性质、内容、重点、难点、方法等等,使得接受主体认同、接受被灌输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理论并内化自身的思想意识,进而将其外化于行,所以,可以把灌输看成是一个洗涤广大群众的思想与意识的具有动态性的实践过程。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灌输理论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与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高中生全面开展思想品德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要素与有效方法,体现了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课,首要要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文化的冲击和激荡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动摇;此外高中生社会经验与理论知识有待丰富,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升,在这期间就很有必要占领高中生头脑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而这点在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性质中得以体现。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知、情、信、意、行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起着奠基作用,学生无法自发产生这些科学理论,需要教育主体坚持灌输的原则、采用灌输的手段。
  (二)应用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包括四个模块的必修内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每一模块都紧扣"生活"这一主题。虽然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实践性,但是牢固掌握知识仍然是重中之重。学生唯有认识了自己的成长特点与身心健康方法时,方能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对待自己的身心成长;学生唯有了解与接受了道德规范知识时,方能在与他人和集体的生活中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学生唯有习得了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中的基本知识后,方能将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与时俱进地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于高中生而言,这些内容不学而知、不教而会是不可能的,学生也不可能自发产生这些内容所涉及到的思想、理论,需要通过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灌输。
  (三)应用灌输理论是培养高中生政治素养的要求
  在教学中,重点之一是要满足教学接受主体的需求,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其价值需要满足高中生的内在需求,由于高中生自身主客观条件与实践活动范围有所局限,他们在校园生活中难以习得完整的、充足的知识,有时高中生习得的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知识。虽然在我国占领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但高中生并不一定能完全掌握,高中生的头脑中也不会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观点。为了更好地渡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日后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高中生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先进的思想与理论,掌握必备的间接经验与知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持之以恒地实施灌输,使高中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得先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接受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建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培养政治素养。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具体措施
  灌输什么、如何灌输是重要问题,结合实际本文从主体、内容、方式、载体四个角度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教育主体的专业性
  教育主体的专业性对灌输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教育主体要提升政治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习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守政治立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简而言之,优良的政治素质是首要条件,是教师进行灌输的思想动力;综合的专业理论素质能使教师进行高水平的灌输;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使教师在灌输活动中得心应手。
  (二)注意接受主体的层次性
  高中生的社会经历、家庭环境、以往接受的教育状况、觉悟程度、个体性格与心理特点等不同,要求教师在教學准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做好学习者特征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结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情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灌输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灌输之前了解清楚高中生是否需要并乐意接受所灌输的内容、学生能否从灌输的内容中有所收获、学生是否对灌输的内容有一定理解但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获得;要求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的不同风格,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别进行分层次、分时期的灌输,由整齐划一的笼统灌输改为尊重个体差异的多样灌输,避免"一刀切",减少学生对灌输的反感。
  (三)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首先要重点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如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4;其次,要灌输完备的、系统的先进思想与科学理论,不仅要输送基本理论,还要引领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与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后,还应重视灌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的内容,用先进思想与科学理论引领学生,增强理论灌输的实效性。
  (四)重视灌输方式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灌输,要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接受主体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填鸭式"、"我讲你听"等传统的单向灌输与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在当代已黯然失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良性互动,才能帮助达到教育目标,师生的双向互动是发展、深化灌输的必要条件;要坚持隐性灌输与显性灌输相结合。过去我们把显性的外部灌输作为德育工作的重心,而较少考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特征,使德育难以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单纯进行显性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思想政治课教学还要实施间接的隐性灌输,通过榜样师范、环境感染、舆论引导、文化渗透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把先进意识与科学理论灌输给学生,旨在"润物细无声"。
  (五)强调灌输载体的有效性
  灌输的重要途径是传播,传播媒介与方法在灌输中能对接受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实现理论灌输的效用,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去变化、发展与拓宽理论灌输的载体,此处"载体"主要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思想政治课教学一方面要优化传媒载体,灵活运用新媒介,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灌输理论的现代化,使学生在获得大量信息的同时,认同、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优化活动载体,教师在目标明确、考虑周全、秩序井然的活动中实施灌输,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启迪心灵,主要有文化文体、慈善公益、调查研究等活动。
  新时代,伴随中学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灌输"并不会销声匿迹,而是会以开放的姿态与时俱进,在教育界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不是在课堂上盲目地迎合学生,而是根据学情去引领学生,如若教师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固之以信、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笔者相信可以找到学生认可的灌输方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页.
  [2]金鑫,张耀灿.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6):12-15.
  [3]白秀银.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及其当代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
  [5]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74-78.
网站目录投稿: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