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文化传统与老年社会工作


  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发展老年社会工作不能脱离开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只有把老年社会工作与文化传统深度融合,才是实现老年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差异与发展路径
  西方社会受基督教博爱观念的影响,家庭结构相对松散,家庭成员倾向于过一种比较独立的生活。有独立才有尊严的思想,使的西方家庭基本上是单向运行,即父辈有抚养子辈的责任,子辈则无赡养父辈的义务。这种文化使大多数老人认为,赡养老人是政府的责任,当然个人也有自我养老的责任。通常情况下,父母与子女都是分开居住的,老年人认为和子女住在一起,不仅失去个人隐私的权利,而且代际观念差异使家庭内部矛盾频发。这种文化背景下,社会便发展出了诸如陪老人聊天、带老人看病、帮老人购物、为老人咨询等较为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网络。这也正是1886年英国人查尔斯·布思提出了老年人应由社会来照顾的观念之后,老年社会工作能逐步开展起来并迅速影响到其它工业化国家的文化土壤。
  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尊老敬老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父母在,不远游"等,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敬老年人的。但是,我国民间社会对"孝"的理解却并不严格,人们心目中的"孝",很难被理解为是对长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或者道义性支持,更多的是所作所为能够为老年人和其他人所接受。即使子女无力为老年人提供保障,只要安分守己也会被认为是孝;如果有抚养能力却把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则很容易被视为不孝而承受社会压力。这种思维方式也在丰富着孝的内涵,一"孝"不如一"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国老年社会工作者不能忽视的关键点。
  二、以社区照顾弥补居家养老的短板
  我国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即"9073"的养老格局,90就是指90%的老人享受由社会化服务提供的自助式养老,居家养老符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法律规定,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老年人可以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同时政府也不需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机构和设施。城镇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核心家庭的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父母与子女的分居则已成常态,即使在农村地区也概莫能外。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亿,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人,最高年份将增加14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和增量,依靠机构养老不但不可取更不可行。
  在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机构养老功能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照料问题将会更多地求助于社会,求助于社区服务和老年社会工作者。在理想状态中,老年人所生活的社区要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如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援助等服务。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的,但现实当中的社区服务还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虽然有一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更多的功能只是个娱乐场所,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者。这与较为成熟的英国社区照顾相比较,虽有其相同的一面,差异也是巨大的。简单地说,相似之处在于都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有类似的服务队伍结构。差异之处在于专业化程度和目标设计不同。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概念不属于同一理论和实务层次,社区服务是被当做"特殊服务"而存在的,社区照顾则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种模式。英国学者沃克(A·Walker)指出,社区照顾的主要实施策略有三种:在社区内照顾、由社区来照顾和与社区一起照顾。它既包括政府、社区甚至市场化的企业等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也包括社区内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务。社区照顾旨在通过充分发挥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居及志愿者等非正规照顾资源的积极性,再由正规照顾资源中的专业人员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方案形成对非正式照顾的必要支援,从而达到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最终目的"正常化"和积极的老年生活,使受照顾者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体现,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大力发展专业老年社会工作,以社区照顾缝合居家养老的"硬肋",是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方向。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着力点
  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困难的帮助和对发展需要的服务。困难的帮助主要包括经济困难、生活照顾以及各种家庭关系处理等方面困难的帮助或协助解决。社会工作者即可以帮助老年人寻找资源获取权益,也可以通过个案管理帮助老年人改善认知或产生问题的家庭环境。发展服务的需要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的需要、参与志愿服务的需要、充实闲暇时光的需要等。1953年,凯文(Cavan)提出的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通过新的参与、新的角色来改善社会角色中断所引发的的情绪低落,在新的社会参与中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因此,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的方法等,为老年人各种发展需要的满足提供必要的服务。
  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仍然需要再社会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色转换的需要。老年人角色的转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转化和影响表现为:主要角色转换为次要角色,由家长角色转变为被照顾的角色,易使老年人产生"被抛弃感"和落寞感;
  因此,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方向须是外展的,即社会工作者应走出社会服务机构去主动发现需要服务的对象,并为之提供专业的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并不容易,有些老年人基于保护隐私等方面的原因极易产生一些不合作,发生这些现象时,要鼓励老年人自己去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给予必要的帮助即可,不要强行让老人与自己互动。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老年社会工作特点和路径发展的不同,只有立足固有的文化传统,才能够发展出本土化的老年社会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彭秀良,文化传统是老年社会工作的成长基因,2014年
网站目录投稿: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