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是备、教、批、复、考、评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复习课的类型包括课后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复习具有巩固记忆、加深理解、温故知新、系统综合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对复习课都十分重视,但对不同类型复习课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处理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使复习课的效益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不同类型的复习课,其目标和方法是不同的,课后复习是使知识点串成线,单元复习是使知识线连成片,期中复习是使知识片织成网,期末复习是使知识网形成体。复习使知识在"消化"过程中,融会贯通,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的应用位置上去,让死知识变成活知识,书本知识变成个人知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能力化。把握准了这些特点,复习的效率才能成倍提升。 在众多的复习类型中,课后复习是基础,是课堂教学趁热打铁、提质增效的关键。为此,这一教学环节必须得到加强。 一是加强课后复习,有利于趁热打铁,巩固记忆。修复房子总比重建房子要省事得多,学习绝不能等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架再来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雷打不动、有条不紊,决不拖延、不欠账。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这样会记得更加牢固。当天要及时把老师传授的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书和笔记,及时查找漏缺。 二是加强课后复习,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温故知新。学生在课堂上第一次接触新知识,对许多东西还不能深入理解,必须依靠复习,才能加深钻研、质疑解难、深化理解,知识才能真正为你所掌握。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去问别人,要学会独立思考,先想后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如果作业做得很顺利,说明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错,对没有掌握的知识,要及时查找原因,请教老师和同学,重点突破,以便充分理解、掌握和巩固。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变化了"一点点,生长出来的。 三是加强课后复习,使知识在"消化"过程中,进入应用的高级阶段。作为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新知识,不经过做作业和复习很难学深学透。在课堂上,对新概念、新原理可以初步掌握,但对许多新知识还不能深入理解,具体应用这些新知识,必须依靠作业和复习,使新知识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条文或死板的公式。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和复习,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也更灵活,使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准确、灵活和充实。 四是加强课后复习,使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化水平。知识系统化就是实现知识由点到线、面、网、体的过程,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过程,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的应用位置上去。使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使旧知识变成了新知识,从而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是实现课堂教学能力向学科教学能力转变的关键,课堂教学将学科知识肢解成学科知识点,让学生逐点学习与掌握,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知识的能力。学科教学是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综合为学科知识,这个过程既要培养学生分析知识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易于培养,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综合能力就不容易了,学生掌握了很多知识点,有的可能转化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在不能整合为系统学科知识时,反而搞乱了思维。 因此,不管是在学期初、学期中还是学期末,教师都要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始终盯着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学科教学目标,避免学科教学赢得了知识点,却偏离了最终的学科教学目标。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恰恰就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目标。课后复习是"盯着脚下的路",这几种复习类型则是"盯着前方的路"。要想提高学科教学效率,既要"盯着脚下的路",又要"盯着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