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供给侧改革与浪费经济学


  什么是浪费?在老一代看来,离生存目标越远就越是浪费。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每个人都希望有更多闲暇,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子,甚至拥有很多"不实用"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是"浪费"吗?
  什么是浪费?这个问题困扰老张10年了。最近,"供给侧改革"的提法如日中天,成为2016年宏观政策的关键词。而"供给"与消费密切相关,消费与"浪费"更是牢不可分。笔者决定不再苦思冥想,把多年来关于浪费问题的思考拿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1 4种关于浪费的理解
  1.1 浪费是人类生存斗争的产物
  自洪荒到近代,人类一直在为温饱而斗争。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一粒粮食,一个物品,都具有生存的意义。作为中国人,告别"饥饿"的记忆仅有30多年。就世界而言,目前还有亿万人口没解决温饱问题。从生存的层次看,所谓浪费,就是本可让更多人生存的物质资料被扔掉了。
  1.2 浪费的对象是人类劳动的产品
  很显然,我们讨论浪费时,浪费的对象是产品,是人类加工的产品。这种产品消耗了人类的劳动,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意义,它是稀缺的。这也是经济学的核心和目的。
  经济学告诉我们:"物质是有限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但是,并非所有对人类生存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产品,因此不存在浪费的问题。比如,阳光、空气和水,对人类和万物而言,意义重大,但是,因为它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此,没有"浪费阳光"的说法。在现代化大生产化学工业发达前,水从来没有被加工,因此,那时也没有"浪费水"的概念。
  1.3 浪费是福利经济学的概念
  浪费,意味着本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没有发挥其效用。如果你不浪费,别人可以生活得更好。从这个角度看,浪费属于"福利经济学"的范畴,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某种改变,在不损害其他人效用的情况下,另一部分人的效用会提高。比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人的幸福感,虽然有些既得利益者不能继续获得期望的利益,但其整体状况并未变得比以前更坏,但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福利却增加了。
  1.4 浪费是一种道德规范
  最后,我们讨论"浪费"时,是在讨论某种道德规范。当我们谈及"浪费"时,一般是在批评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群体,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判断"对和错",是把一个行为放在道德规范中去做价值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规范的内涵也在发展变化。因此,浪费的内涵也是发展变化的。
  2 讨论浪费问题的3个层次
  2.1 个人和家庭层面
  这是核心的浪费概念。笔者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好吃的了。30多年前,对于农村普通家庭而言,浪费粮食,可能饿死人,这是老年人的告诫,也是笔者这代人的亲身体验。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日渐改善,现在温饱已不成问题。现在的"80后""90后"听到饿死人,就像听到银河外星系的事。其实,殷鉴不远,饥饿的记忆刚刚离开我们30多年。就家庭层面看,节俭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社会地位。这是反对浪费的重要理由。
  2.2 社会层面
  从社会的角度,"浪费"更多属于道德范畴。从社会整体看,人和人的差距很大,富人的财富可能是穷人的数万倍、数亿倍;与此同时,必须承认,人和人的能力差距也很大。
  从经济学角度,我们很难要求富人捐款给穷人。但是,如果富人奢侈,社会就会有合理的理由提出批评。更何况,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很难用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去讨论。人类中总有一些高尚的人、一些圣人,他们倾向于总结或提倡一些道德规范,从人类公平的角度,约束那些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行为。
  2.3 人类层面
  由于可与的物品或服务总是有限的,人类如果毫无节制地消费,森林会消失、化石能源会用完、矿物质会枯竭、生物会灭绝。人类为在这个星球上长期生存,就必须约束自己,而不能大肆挥霍。
  以上是笔者在读旧制度经济学的祖师——凡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前的思考。而当笔者接触凡伯伦提出的"浪费性消费"后,就逐渐放开思想的约束,从道德层面、福利经济学层面转向传统经济学,把浪费放在供给和需求、需求和消费中去讨论,形成了新的思考。
  3"浪费性消费"与生活的意义
  3.1 浪费概念是不断演变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和服务日渐丰裕,人类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虽然在世界上还存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情况,但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温饱已经不是问题。通过整个社会的财富转移机制,诸如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体系,很多弱势群体也可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不会再担心温饱问题。中国就是典型案例,30多年时间,10几亿人口已解决了温饱,并正转向全面小康。
  随着经济的进步,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也在不断演变,"浪费"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浪费"甚至成了人生的目标。温饱问题解决了,个人就一定想让生活舒适一些。如此一来,"浪费的经济学"就开始了。当然,目前的"浪费"依然是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下。
  3.2 "浪费"与生活质量改善
  先来看看时间的浪费。笔者小时候,印象中,父母起得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几乎很少见他们睡觉,而且每天都是这样。他们几乎整天都在劳动,尽最大可能不让孩子们饿死。但是,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把人生中最重要的财产——时间,从工作中转移出来,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工作的时间,增加浪费性时间——闲暇。在闲暇中,做一些没有收入但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再看生活消费品的"浪费"。"居有定所"是一个人吃饱后最重要的事情,自古就有"广厦千间,卧榻五尺"的说法。尽管我们睡觉的床就那么大,几平方米就足够,但住房面积却逐渐增加,从十几平方米向50平方米、100平方米,甚至向住独栋别墅发展。为什么?因为想要提升舒适感。显然,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浪费,而是生活质量提升的象征,应列入合理的消费范畴。
  另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女人的服饰。菲律宾原总统马科斯夫人拥有上千双鞋,这被视为典型的浪费和奢侈。但是,中国现在的女士们,一个人可能会买几十双鞋、几十个包,衣服挂满壁橱。在女人的衣柜中,有的衣服或鞋子甚至从来没有穿过。这些行为也未被列入强烈谴责的范畴,而被认为是正常的,无可厚非。
  3.3 浪费性消费
  典型的浪费性消费是"钻石"。钻石本身是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东西,但却成了"身份的象征""奢华的象征",而且价格很贵,只能用"克拉"来衡量。这些钻石,价值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上千万元的也不少见。日常生活中,看电影、旅游、逛公园、听音乐会等,这些活动离生存目标也越来越远,但显然已经被人们接受,并不认为是"浪费"了。
  显然,从需求端看,浪费性消费成了人类生活的主旋律。除了明显的有悖道德理念的行为,大部分的"浪费"行为都被视为正常。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其目的并非是生产更多的产品,而是让人们生活得更舒适。
  每个人都想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拥有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衣服、更多的鞋子、更豪华的车子、更丰盛的宴席、更昂贵的化妆品,等等,但很难说这是在追求浪费。事实上,这意味着幸福生活,甚至是人生的意义。
  收稿日期 :2016-01-05
网站目录投稿:语风